
[whistling arrow] 在飛行過程中可以發出響聲的箭
取出一張鵲畫弓,搭上那一支響箭。——《水浒傳》
即鳴镝。古稱嚆矢。射時發出響聲的箭。《水浒傳》第十一回:“ 朱貴 把水亭上窗子開了,取出一張鵲畫弓,搭上那一枝響箭,覷着對港敗蘆折葦裡面射将去。”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弧矢》:“響箭則以寸木空中,錐眼為竅,矢過招風而飛鳴,即《莊子》所謂嚆矢也。”《儒林外史》第三四回:“響箭過處,就有無數騎馬的從林子裡奔出來。”
響箭,又稱“鳴镝”或“嚆矢”,是一種在飛行過程中能發出響聲的箭,主要用于傳遞信號或軍事指令。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響箭通過在箭杆上附加發聲裝置實現聲響功能。古代常綁竹哨(如、3所述),或采用中空青銅镞(如提到青銅鳴镝的圓球結構),氣流通過孔洞時産生鳴響。
藏族傳統射箭運動“響箭”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比賽時,箭手身着節日服飾,靶心為可脫落的活靶,射程30米,結合歌舞《工布箭歌》助興,兼具競技與慶典性質。
古稱“鳴镝”,部分文獻中諧音“相見”“想見”,象征團聚或戰鬥號令(,但需注意該來源權威性較低,僅作補充參考)。
總結來看,響箭既是古代軍事工具,也是民族文化符號,其設計原理和曆史應用體現了古人的智慧與實用主義。
《響箭》一詞是指發出響聲的箭,常用于形容射箭時箭矢的嘈雜聲音。這是一個富有想象力的詞彙,用于描繪射箭的情景。
《響箭》的部首是“口”,共包含15畫。
《響箭》一詞的來源具有一定的傳說色彩,古人認為,當射箭命中目标時,箭矢會發出尖銳的響聲,因此稱之為《響箭》。
《響箭》的繁體字為「響箭」。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響箭」的「響」字通常采用古體形式,其形狀與現代字相比較為繁瑣。
1. 弓弦一振,響箭飛射,擊中了靶心。
2. 武将手中的響箭,如同閃電般劃過天際。
1. 響亮:形容聲音高而清晰。
2. 弓箭:用弓射出的箭矢。
3. 響聲:指聲音傳出時的隆隆嘈雜聲。
1. 響弦:指弦線發出的聲音。
2. 使出響聲的箭:指發出聲音的箭矢。
靜箭:指沒有發出聲音的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