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崩塌。《文選·張衡<西京賦>》:“程巧緻功,期不陁陊。” 張銑 注:“皆擇巧匠以緻其功,使無崩落之期。”
“陁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拼音與結構
基本詞義
古籍引證
網絡釋義補充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中的用法或相關例句,可參考《西京賦》等漢代文學作品。
陁陊(tào)是一個漢字,它由部首阜和部首隹組成,它的筆畫數為11畫。
陁陊是一種古代漢字,源于篆書,是秦朝時期所使用的一種字體。在繁體字中,陁陊的寫法為陶。
在古代拓片文獻中,陁陊曾用于河南商丘附近的地名,表示陶瓷等與陶器相關的事物。它也表示一種人名,并且在古代文獻中有所記載。
陁陊在現代漢語中已經很少使用,但可以用來形容古代與陶器相關的事物,例如:“考古學家在陁陊遺址發現了大量的古代陶器。”
陁陊由兩個部首組成,可以衍生出一些相關的詞彙,例如陶瓷、陶藝、陶器等。
近義詞是指含義相近的詞語。與陁陊相近義的詞彙有:瓷器、陶瓷、陶器等。
反義詞是指意義相反的詞語。與陁陊反義的詞彙有:石器、金屬器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