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體和作用。語本《參同契》卷下:“春夏據内體……秋冬當外用。” 唐 元稹 《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策一道》:“是用發懇惻之誠,咨體用之要。” 宋 周必大 《二老堂雜志·告詞用上語》:“制雲:朕自東朝之歸,方知南面之樂,宜時懿戚,同此體用。” 嚴複 《原強》:“且一羣一國之成之立,其間體用功能,實無異于生物之一體,大小雖殊,而官治相準。”
(2). 中國 古代哲學亦以“體用”指事物的本體、本質和現象。
"體用"是中國哲學的核心範疇之一,主要表示本體與功能、本質與現象的關系。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哲學典籍的詳細解釋:
"體"的本義
指事物的本體、主體或本質。《說文解字》:"體,總十二屬也",本義為身體,引申為根本性質。
▸ 來源:《漢典》"體"字條(zdic.net/hans/體)
"用"的本義
指功能、作用或表現。《說文解字》:"用,可施行也",強調實際效用。
▸ 來源:《漢典》"用"字條(zdic.net/hans/用)
體用相即
體用層級
程頤《程氏易傳》:"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以"理"為體,"象"為用。
體用不二
近代熊十力《新唯識論》提出本體即功用,如"大海水"(體)與"衆漚"(用)的比喻。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張之洞在《勸學篇》提出以中國傳統思想為根本(體),西方技術為實用(用)。
佛教中的體用觀
《壇經》以"定是慧體,慧是定用"說明禅定與智慧的關系。
語言學的體用
如"車"為體,"載"為其用;"燈"為體,"照"為其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管理學術語
"體"指組織結構,"用"指運作機制(《辭海》"體用"條)。
參考資料原文鍊接(按引用順序):
“體用”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體”指事物的本體或本質,“用”指其功能或現象。二者關系可類比為:
個别文獻提到“體用”可形容實際應用價值(如描述體力勞動者),但此用法未被主流哲學體系廣泛采納,需結合語境判斷。
提示:如需具體文獻案例或擴展解讀,可參考《參同契》《大乘起信論》等原著,或查閱權威哲學辭典。
卑田院北翟鬓髻伯鸾德耀殘荼鸱鸱侈從赤寰揣度瓷版達訓登薦耋民疊嬗洞赤跺擡放野火法誅符鎮革改鈎詩鈎孤立語好大虎貔夾攻劍龍焦核叫價金聲玉色謹實救疾九神口哨兒疁田鑼鼓喧天鹿淺卯上明昏鳴鐘閣腦門兒腦門心子憑信殺材沙界商算受黜筍條堂防鐵證退色绾發罔怅王字鯉五凫污尊閑練獻陵顯器枭裂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