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集輯錄。《新唐書·儒學傳下·啖助》:“ 質 與其子 異 裒録 助 所為《春秋集註總例》,請 匡 損益。” 劉毓崧 《杜觀察<古謠諺>序》:“顧前人裒録謡諺者,如 郭氏 茂倩 之《古樂府解題》, 左氏 克明 之《古樂府》……則有謡無諺。”
“裒録”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póu lù,其核心含義為收集輯錄,主要用于描述對文獻、資料等的系統整理和彙編。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裒”意為聚集、收集,“録”同“錄”,指記錄、抄寫。合起來指将分散的内容彙集并整理成冊。
延伸用法
該詞在古代多用于學術領域,指對前人著作或散佚文獻的整理,強調系統性而非簡單摘抄。例如輯錄經典注解、彙編民間謠諺等。
如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新唐書》《古謠諺》等原文或專業辭書。
《裒録》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收集、彙編、整理和編纂數據、文獻或其他信息。這個詞常常用來指歸納整理重要的文獻或史料。
《裒録》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裒”和“録”。其中,“裒”的部首是“衣”,總共有9畫;“録”的部首是“金”,總共有16畫。
《裒録》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原意是積累、收集重要的信息。後來,這個詞逐漸被廣泛應用于整理古籍、史料等領域。
《裒録》的繁體字為「裱錄」。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裒録》來說,古代的寫法可能更加簡化或變形,但整體意義與現代相同。
1. 他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進行《裒録》,整理出了一份詳盡的史料。
2. 這本《裒録》彙集了大量關于古代藝術的資料,對于研究該領域非常有價值。
- 裒集:指收集和彙總各種信息、資料。
- 裲篋:指用來裝書籍或文獻的箱子或袋子。
- 整理:指整齊、有條理地安排和分類事物。
- 編纂:指編輯和編寫書籍、文獻、資料等。
- 散亂:指沒有秩序、混亂的狀态。
- 隨意:指沒有規劃、計劃或順序的方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