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鋒斂锷的意思、藏鋒斂锷的詳細解釋
藏鋒斂锷的解釋
比喻不露鋒芒。鍔,劍刃。 明 李東陽 《麓堂詩話》:“予獨謂高牙大纛,堂堂正正,攻堅而折鋭,則 劉 有一日之長;若藏鋒歛鍔,出奇制勝……則於 虞 有取焉。”
詞語分解
- 藏鋒的解釋 .書法用語。謂筆鋒隱而不露。《太平禦覽》卷七四八引 唐 徐浩 《論書》:“用筆之勢,特須藏鋒,鋒若不藏,字則有病。” 宋 姜夔 《續書譜·用筆》:“筆正則藏鋒,筆偃則鋒出。”.比喻才華不外露。 唐
- 锷的解釋 锷 (鍔) è 刀劍的刃:劍锷。 筆畫數:; 部首:钅;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藏鋒斂锷”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cáng fēng liǎn è,以下是詳細解釋:
1.字面與引申義
- 字面:隱藏刀刃的鋒芒(“鋒”指刀劍的銳利部分,“锷”指劍刃),比喻收斂銳氣或才能。
- 引申義:形容人處事低調,不顯露鋒芒,常用于形容謙遜、韬光養晦的處世态度。
2.出處與典故
出自明代李東陽《麓堂詩話》:“若藏鋒斂锷,出奇制勝……則于虞有取焉。”
- 背景:原指在策略上隱藏實力,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取勝,後演變為形容人的内斂與智慧。
3.用法與例句
- 語法:多作謂語或定語,用于描述為人處世的風格。
- 例句:
- “大智若愚,大勇若怯……要他藏鋒斂锷,以成大器。”(清代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三回)
- 現代語境:在團隊合作中,他藏鋒斂锷,默默貢獻,最終脫穎而出。
4.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韬光養晦、大智若愚、深藏若虛。
- 反義詞:鋒芒畢露、恃才傲物、咄咄逼人。
5.應用場景
- 適用于職場、社交等需要謙遜避免沖突的場合,強調以柔克剛的智慧。
- 注意:成語中的“锷”易誤寫為“颚”或“愕”,需結合“劍刃”本義記憶。
如果需要更深入的文學或曆史背景分析,可參考《麓堂詩話》原文或《野叟曝言》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藏鋒斂锷》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隱藏鋒芒,收斂鋒銳,不張揚自己的才能或技能。它由“藏”、“鋒”、“斂”和“锷”四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藏”字的部首是“⺧”,它有10個筆畫。
- “鋒”字的部首是“金”,它有16個筆畫。
- “斂”字的部首是“⺒”,它有11個筆畫。
- “锷”字的部首是“钅”,它有10個筆畫。
《藏鋒斂锷》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宋朝時期的文學作品《論語集釋》中。它形容孔子的學問非常廣博,但他卻很謙虛,不會張揚自己的才能。
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藏鋒斂鍔》。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些許差異。例如,“藏”字在金石文中被寫作“匕廾”、“斂”字在金石文中被寫作“斈”。
這個成語的一個例句是:“他雖然有很高的技術,但總是喜歡藏鋒斂锷,不願意炫耀自己的才能。”
有幾個與《藏鋒斂锷》相關的詞語和近義詞包括:隱藏才華、銳氣内斂、韬光養晦。
反義詞可以是:張揚鋒芒、展露銳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