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旌賢的意思、旌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旌賢的解釋

亦作“旍賢”。表彰賢人。《後漢書·胡廣傳》:“臣聞德以旌賢,爵以建事。”《三國志·吳志·賀邵傳》:“宜率身履道,恭奉神器,旍賢表善,以康庶政。”《宋書·武帝紀下》:“可遣大使分行四方,旌賢舉善,問所疾苦。”《舊唐書·李晟傳》:“闕而未録,孰謂旌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旌賢是由"旌"與"賢"組合而成的文言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表彰賢德之士。該詞源自古代禮制文化,具有以下三層語義特征:

一、本義解析 "旌"字從㫃(yǎn)從生,《說文解字》釋為"遊車載旌,析羽注旄首,所以精進士卒"(《漢語大詞典》第6冊),原指以羽毛裝飾的旗幟,引申為顯揚、表彰的儀式行為。"賢"在甲骨文中作"臤",象臣子效忠之形,《玉篇》訓作"有善行也",特指德才兼備之人。二字組合構成使動式結構,意為"使賢者顯揚"。

二、典章制度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泰誓》"旌别淑慝"的治國理念,至《周禮·地官》确立"以旌節輔令,則達之"的行政規範。漢代鄭玄注《禮記·王制》時明确提出"旌賢能,造俊乂"的用人準則,成為古代察舉制度的重要思想基礎(《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版)。

三、曆史語用演變 在唐代科舉制度中,杜佑《通典·選舉典》記載"每歲旌别善惡,進賢退不肖"的具體實施。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鑒》載漢章帝诏令"刺史、二千石詳刑辟,理冤虐,旌賢舉善",展現其在吏治中的實踐價值。明清時期多用于旌表節孝的官方文書,如《明會典》載"旌賢坊之設,所以勵風俗也"。

四、現代語義轉換 當代漢語中保留其表彰德行的核心語義,《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為"表彰賢德之人"。在文化傳承層面,該詞常見于傳統建築題額、宗祠楹聯等物質文化載體,如江西婺源"旌賢世家"門匾,體現着崇德尚賢的價值延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旌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旌賢”指表彰賢德之人,強調通過公開方式(如旗幟、文書等)贊揚有德行和才能的人。該詞由“旌”(古代表彰功績的旗幟)和“賢”(德才兼備者)組合而成,屬古代官方或正式場合用語。

二、古籍用例

  1. 《後漢書·胡廣傳》提到:“德以旌賢,爵以建事”,意為以德行表彰賢人,以爵位獎勵功績。
  2. 《三國志·吳志·賀邵傳》記載:“旍賢表善,以康庶政”,表明通過表彰賢能來治理國家。

三、其他要點

别人正在浏覽...

哀莫大于心死逼淫鉢略博識多通車檐詞臣搓挪砥厲地澁冬風菜分花約柳閣皂共為唇齒供銷合作社貴近國兵國共孤惸寒荷焦朽節神進奉門戶景行濟脫擊中跙跙狂宕練缯靇靇茅茨不翦沒留沒亂内相凝冷剽竊平暢平易辟強園辟水犀魄散魂飄切敕人員柔成乳犢不怕虎沙幕山猺蛇蟊神道射頻詩心適欲事職太煞逃限天工開物土門僞怠溫車鞋口亵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