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代 臨邛 、 僰道 的并稱。約當今 四川 邛崃 、 宜賓 一帶。後借指西南邊遠地區。 唐 駱賓王 《疇昔篇》:“脂車秣馬辭鄉國,策轡西南使 邛 僰 。” 宋 曾鞏 《祭袁太監文》:“峨峨 邛 僰 ,貨走京師。” 清 陳學洙 《燕京雜詠》之三:“ 碧雞 久説通 邛 僰 ,白雉初聞貢 越裳 。”
“邛僰”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ióng bó,主要用于曆史與文學語境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邛僰”是漢代地名臨邛 與僰道 的并稱。兩地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後引申為西南邊遠地區 的代稱。
該詞在古詩文中常作為地理意象出現,例如:
現代漢語中,“邛僰”已不常見,主要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還原古典語境。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書·地理志》或西南地區方志資料。
邛僰(qióng bó)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邛”和“僰”,分别是“邑”和“人”。邛的意思是古代戰國時秦國的一個地方名,僰的意思是古代戰國時犬戎的一個部落名,它們合起來代表着一個地區的名稱。
根據《康熙字典》,邛僰是古代四川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生活在高山地區。它也可以指代在這個地區居住的人們。邛僰一詞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戰國時期的《楚辭·招魂》一文中,是中國古代文獻中使用的詞彙。
該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并沒有特定的繁體字形式。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邛的字形為“九從左,匥在右”,僰的字形為“亻果旁,尤在内”。這種寫法由于曆史的變遷和規範的統一,已經逐漸不再使用,被現代漢字取代。
以下是一個關于邛僰的例句:
邛僰山區的自然景觀非常壯麗,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觀賞。
與邛僰相關的組詞有:邛海、邛崃、僰僑、僰化等。
近義詞可以是有關地名的詞語,如某個地區的名稱或特定群體的名稱。反義詞則指與邛僰相反或相對的詞語,例如其他地區的名稱或其他民族的名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