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偏險的意思、偏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偏險的解釋

偏頗邪僻。《荀子·性惡》:“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宋書·劉懷慎傳》:“ 榮祖 為人輕財貴義,善撫将士,然性偏險褊隘,頗失士君子之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偏險是古漢語中描述人性或行為傾向的複合詞,需拆解字義并結合典籍用例理解:

  1. 字義解析

    • 偏:本義為傾斜、不居中。《說文解字》釋為“傾也”,引申為不公正、片面。如《尚書·洪範》雲“無偏無黨”,強調中立性。
    • 險:本指地勢不平(《說文·阜部》),後衍生為“邪惡”“陰惡”之意。《玉篇》注“險,惡也”,如《商君書·慎法》中“險詐”連用指奸惡。

      組合後,“偏險”指人性偏離正道、心懷奸惡,強調既不正直又陰險的雙重特質。

  2. 典籍用例

    該詞多見于先秦兩漢文獻,以《荀子》為典型:

    “偏險悖亂之心”(《荀子·性惡》)

    此處指人性中違背禮義的偏邪險惡,與“禮義”形成對立,成為荀子論證“人性本惡需教化”的核心依據。

  3. 權威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157頁):

      “邪惡不正。多指人的品性。”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987頁):

      “偏頗陰險。例:《荀子·性惡》‘偏險而不正’。”

結論:“偏險”屬貶義複合詞,多用于古典文獻批判人性或行為的偏執邪僻、心術陰險,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程度差異。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但仍是解讀儒家性惡論的關鍵概念。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偏險”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piān xiǎn,主要含義為偏頗邪僻,形容人的性格或行為偏離正道、帶有險惡傾向。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核心含義:指思想或行為偏激、不正派,帶有邪僻或險惡的特質。
  2. 詞性:形容詞,常用于描述人性或社會狀态。

二、出處與經典引用

  1. 《荀子·性惡》:
    “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
    (意為:若缺乏師法教導,人便會偏邪險惡;若沒有禮義約束,社會将混亂無序)。
  2. 《宋書·劉懷慎傳》:
    “榮祖為人輕財貴義,善撫将士,然性偏險褊隘,頗失士君子之心。”
    (描述劉榮祖性格偏激狹隘,不被君子認可)。

三、用法與例句

四、英語翻譯

可譯為“biased and sinister” 或“deviant and wicked”,體現偏離正道與險惡的雙重含義。

五、補充說明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學術讨論。如需更多例句或組詞,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不能贊一辭長亭撐犁赤亭創舉傳遽出典出神入化叢台從心滴滴拉拉蠹居棋處黩紮費資高謝紅稻挾撓僭亂肩迫箭書進次兢慚舊落榘彟開號空盤跨立困惱落價翎頂隆上鹿胎巾旅顔賣文昴畢民權南北内裡配尼西林剖析跫響空谷秋涼旗杖曲劇日益月滋塞嘿撒手塵寰省民升中十二筒隨園天廟婷婷魏石經忤恨吳蜀諴民先行詞肖似小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