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縣令的意思、縣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縣令的解釋

[county magistrate] 官名,舊時一縣的行政長官

今之縣令。——《韓非子·五蠹》

會縣令攝篆。——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縣令遣媒。——《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詳細解釋

高名令聞。《莊子·外物》:“飾小説以幹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 成玄英 疏:“縣,高也。夫修飾小行,矜持言説,以求高名令問者,必不能大通於至道。”

一縣之行政長官。 周 有縣正,掌縣之政令。 春秋 時縣邑之長稱宰、尹、公、大夫,其職同。 秦 漢 縣萬戶以上者稱令,不及萬戶者稱長。 晉 隋 因之。 唐 時縣置令,縣有赤、畿、望、緊、上、中、下七等,不分令長。 宋 因 唐 制,其京朝官任縣令職者,稱知某縣事。 元 縣置達魯花赤,以縣尹為副。 明 清 稱知縣。辛亥革命後改為縣知事。後稱縣長。《韓非子·八經》:“縣令,約其辟吏。”《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至 蜀 , 蜀 太守以下郊迎,縣令負弩矢先驅, 蜀 人以為寵。” 唐 韓愈 《贈崔複州序》:“縣令不以言,連帥不以信,民就窮而斂愈急,吾見刺史之難為也。”《資治通鑒·周赧王三十二年》:“嗣君好察微隱,縣令有發褥而席弊者,嗣君聞之,乃賜之席。” 胡三省 注:“古者縣大夫,至 春秋 時有邑大夫。縣令,起于 戰國 之時, 秦 漢 因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關于“縣令”的詳細解釋:

定義與起源

縣令是中國古代縣級行政區域的長官,負責全面管理縣域事務。該官職名稱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秦漢時期形成制度化體系。其稱謂在不同朝代有所變化:宋代稱“知縣”,元代稱“縣尹”,明清恢複“知縣”之稱。


職權範圍

縣令的職責涵蓋廣泛,主要包括:

  1. 行政管理:戶籍管理、賦稅征收、徭役征發、農業生産組織等。
  2. 司法審判:審理民事和刑事案件,掌握地方司法權,甚至可決定刑罰。
  3. 治安維護:清剿盜賊、維護地方穩定。
  4. 教育文化:管理學校、私塾,組織科舉選拔。
  5. 執行上級政令:傳達并落實中央及州府的政策。

曆史演變


地位與影響

縣令雖為七品小官,卻是中央與百姓的紐帶,被稱為“土皇帝”。他們擁有地方自治權,可任命屬吏(如縣尉、主簿),并直接對上級政府負責。其權力覆蓋行政、司法、財政,甚至可養幕僚輔助管理。


補充說明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案例或制度細節,可參考、5、9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什麼是《縣令》

《縣令》是一個常用詞彙,出自中國古代的官職制度。縣令是指管理縣級行政區域的官員,負責維護社會秩序、治理民生等職責。現代社會中,《縣令》一詞也常被用來比喻在特定領域或地區有強大權威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縣令》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

- 縣(xian),部首為又(右手),總筆畫數為4。

- 令(ling),部首為人(人),總筆畫數為5。

來源和繁體

《縣令》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官職制度中,并在文獻記載中廣泛使用。在繁體中,縣令的書寫形式為「縣令」。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縣令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字義和含義保持一緻。

例句

以下是《縣令》一詞的例句:

1. 此地的縣令以嚴明法紀而聞名于世。

2. 在古代,縣令是負責維護地方安甯的重要職務。

組詞

與《縣令》相關的組詞有:

- 縣長

- 縣官

- 縣級

近義詞

與《縣令》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 行政長官

- 地方官員

- 地方長官

反義詞

與《縣令》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 叛亂分子

- 遊離者

- 違法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