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較怨仇。謂有怨仇必定報複。《新唐書·李巽傳》:“ 巽 為人忌刻校怨,在 江西 ,有所憎恨輒殺之。”
“校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校怨(拼音:xiào yuàn)指「計較怨仇,有怨必報」,強調對仇恨的執着和報複心理。例如《新唐書·李巽傳》中記載:“巽為人忌刻校怨,在江西,有所憎恨辄殺之”,描述李巽性格刻薄且睚眦必報()。
部分網絡解釋(如)誤将“校”理解為“學校”,将其曲解為“學校間的争鬥”。實際上,“校”在此讀作jiào,意為“計較、較量”,而非“學校”(xiào)。這種誤讀可能源于對字面拆分的不準确聯想()。
該詞多用于形容性格偏執、記仇之人,常見于古籍或文學描述。近義詞可關聯“睚眦必報”“锱铢必較”,反義詞則如“寬宏大量”“以德報怨”。
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避免混淆讀音與含義。例如在“校短量長”(jiào duǎn liáng cháng)中,“校”同樣表“比較”義,與“校怨”的用法一緻()。
若需更多古籍例證或相關成語,可參考《新唐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詞典)。
《校怨》是指在校園中存在的不滿、抱怨和矛盾。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學生對學校管理、教育政策、教師行為等方面的不滿和抱怨。
《校怨》的拆分部首是木和心,其中木表示與樹木莊重、堅固的性質有關,心表示與心理、情感有關,暗示着學生對校園問題的情感關注和内心郁悶。它的筆畫為15畫。
《校怨》一詞源于現代漢語,是由"校"和"怨"兩個字組合而成。"校"意為學校,"怨"則表示不滿和埋怨。結合起來,就是指在學校中的抱怨和不滿情緒。
繁體字中,《校怨》保持了和簡體字相同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不過,《校怨》這個詞是一個現代漢字,所以在古代并沒有特定的寫法。
1. 學生們對于校坪上的垃圾桶安排不滿,紛紛發聲表達校怨。
2. 最近學校的課程安排和選擇出現了一些問題,引發了學生們的校怨。
組詞:校園、怨恨、怨憤、校風。
近義詞:校情、校懷、學怨。
反義詞:校樂、校慶、校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