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 代 临邛 、 僰道 的并称。约当今 四川 邛崃 、 宜宾 一带。后借指西南边远地区。 唐 骆宾王 《畴昔篇》:“脂车秣马辞乡国,策轡西南使 邛 僰 。” 宋 曾巩 《祭袁太监文》:“峨峨 邛 僰 ,货走京师。” 清 陈学洙 《燕京杂咏》之三:“ 碧鸡 久説通 邛 僰 ,白雉初闻贡 越裳 。”
“邛僰”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qióng bó,主要用于历史与文学语境中。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邛僰”是汉代地名临邛 与僰道 的并称。两地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后引申为西南边远地区 的代称。
该词在古诗文中常作为地理意象出现,例如:
现代汉语中,“邛僰”已不常见,主要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还原古典语境。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书·地理志》或西南地区方志资料。
邛僰(qióng bó)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邛”和“僰”,分别是“邑”和“人”。邛的意思是古代战国时秦国的一个地方名,僰的意思是古代战国时犬戎的一个部落名,它们合起来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名称。
根据《康熙字典》,邛僰是古代四川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生活在高山地区。它也可以指代在这个地区居住的人们。邛僰一词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的《楚辞·招魂》一文中,是中国古代文献中使用的词汇。
该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并没有特定的繁体字形式。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时候,邛的字形为“九从左,匥在右”,僰的字形为“亻果旁,尤在内”。这种写法由于历史的变迁和规范的统一,已经逐渐不再使用,被现代汉字取代。
以下是一个关于邛僰的例句:
邛僰山区的自然景观非常壮丽,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与邛僰相关的组词有:邛海、邛崃、僰侨、僰化等。
近义词可以是有关地名的词语,如某个地区的名称或特定群体的名称。反义词则指与邛僰相反或相对的词语,例如其他地区的名称或其他民族的名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