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齧骨的意思、齧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齧骨的解釋

嚼骨頭。《禮記·曲禮上》:“毋齧骨,毋反魚肉。” 孔穎達 疏:“毋齧骨者,一則有聲,二則嫌主人食不足,以骨緻飽……三則齧之口脣可憎,故不齧也。” 清 鄒容 《革命軍》第二章:“夫犬羊齧骨,猶嫌鯁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齧骨”是繁體寫法,簡體為“齧骨”,屬于漢語中較為生僻的詞彙。根據字面解析和語境可能性,其含義可分為以下兩種方向:

  1. 字面含義

    • “齧”指啃咬(如“齧齒動物”),“骨”即骨頭,組合意為“啃咬骨頭”。可用于描述動物啃食骨骼的行為,例如:

      鬣狗有齧骨習性,能将獵物骨骼徹底粉碎。

  2. 引申含義 在文學或口語中可能衍生出比喻義:

    • 深入本質的批判:如“其言論直齧骨髓”,形容剖析問題深刻
    • 持續性的傷害:類似“齧臂之盟”中“齧”的痛感象征,可引申為“難以愈合的創傷”
    • 寄生蟲意象:或與“附骨之蛆”類似,比喻頑固存在的負面事物

由于該詞未被收錄于《現代漢語詞典》及常見成語詞典,實際使用中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若您遇到該詞的出處(如古籍、方言或特定領域文獻),建議補充上下文以便更精準解讀。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什麼是齧骨

《齧骨》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咬骨頭”、“啃骨頭”。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一群人頑強不屈、堅韌不拔的精神狀态或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齧骨》這個詞的第一個字“齧”包含了齒部首(齒字旁)和丙字旁。它總共有11個筆畫。第二個字“骨”包含了骨部首(骨字旁)和犬字旁,它總共有9個筆畫。

來源

《齧骨》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施耐庵所著的戲曲《水浒傳》中。故事描寫了宋朝末年林沖因反抗貪官污吏而被迫逃亡進山。他在水泊梁山成為起義軍的領導者,帶領衆多義士進行反抗鬥争。力量雖然不足,但他們始終堅持不懈,像咬骨頭一樣不松口、不放棄,為正義和公義努力奮鬥。因此,“齧骨”一詞也成為了形容堅韌不拔的意志和精神的代名詞。

繁體寫法

《齧骨》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是「齧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齧字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但基本的形狀和結構并沒有太大改變。例如在《康熙字典》中,齧字的寫法是「齧」。

例句

1. 他經曆了無數困難,但始終堅持下來,真是個齧骨的人。

2. 面對困境,我們要學會齧骨精神,不屈不撓地追尋目标。

組詞

齧骨狼(形容極為兇殘的野獸,比喻惡霸和殘暴之人)

齧骨頭(形容吃骨頭,喻指盡情享受回報艱辛付出的果實)

近義詞

堅韌不拔、執着、百折不撓

反義詞

優柔寡斷、膽小怕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