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官方對民間的一種信貸形式。《資治通鑒·後周太祖廣順三年》:“臣在 宋州 ,舉絲四萬餘兩在民間。” 胡三省 注:“舉絲者,以貨物貸與民,至絲熟而徵其絲。”
“舉絲”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主要與曆史經濟制度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舉絲(jǔ sī)指古代官方對民間的一種信貸形式。官府将貨物(如蠶絲生産所需的物資)借貸給百姓,待蠶絲成熟後征收實物絲作為償還。例如《資治通鑒》記載:“臣在宋州,舉絲四萬餘兩在民間”,胡三省注釋:“舉絲者,以貨物貸與民,至絲熟而徵其絲”()。
運作機制
官府通過借貸生産物資(如蠶絲原料)給百姓,幫助其開展生産,待絲織品收獲後,按約定比例或數量征收成品絲作為本息。這種形式類似于現代農業貸款,但以實物交易為主。
曆史背景
該制度常見于五代十國至宋代,是政府調控經濟、增加財政收入的手段之一。通過控制重要物資(如絲)的流通,既穩定民生又保障稅收。
與其他詞彙的關聯
部分資料(如)将“舉絲”解釋為“處理事情小心謹慎”的成語,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曆史文獻或主流詞典,可能是對字面義的誤讀。建議以高權威來源的信貸含義為準。
“舉絲”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丶”和“纟”。它共有6個筆畫。
“舉絲”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中。其意義為輕輕擡起細絲,形象地表達了動作輕柔、細緻的含義。
在繁體字中,這個詞保留了相同的書寫方式,不過字形稍微有些變化,為“舉絲”。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有着一些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其中的寫法為“丨丿丿丶”。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書寫方式也經曆了一定的演變,而現代的“舉絲”則被規範為“丶纟”。
舉絲”可以用于組成許多詞語,例如,“舉絲輕拂”、“舉絲微波”等。這些詞語都帶有輕柔、細緻的特點,形象地描述了使用絲綢或細絲的動作。
與“舉絲”意思相近的詞語有:“輕拂”、“輕撫”等。這些詞語也表達了輕柔、細緻的含義。
與“舉絲”相反的意思的詞語有:“粗暴”、“猛烈”等。這些詞語傳達了強烈、粗糙的動作特點。
她輕輕地舉絲,撫摸着小貓的毛。
夏日微風,舉絲微波,帶給人們清涼的感覺。
他用力地舉絲,将懸挂的畫布拉得更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