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擊鼓聲和奏樂聲一齊響起來。形容熱鬧景象。 郭沫若 《虎符》第二幕第一景:“群衆起立,鼓樂齊鳴。”《新民晚報》1991.11.3:“焰火升空,鼓樂齊鳴,十裡漁港張燈結彩。”
“鼓樂齊鳴”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擊鼓聲和樂器聲同時響起的熱鬧場景,通常用于慶典、儀式等喜慶場合。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的字面意思是“鼓聲和樂聲一齊響起”,比喻場面盛大、氣氛熱烈。其核心在于通過聲音的疊加烘托出歡騰氛圍。
源自郭沫若的曆史劇《虎符》第二幕:“群衆起來,鼓樂齊鳴。”描寫了戰國時期信陵君竊符救趙後百姓歡呼慶祝的場景。此外,《新民晚報》等現代文本中也用其形容節日慶典(如“焰火升空,鼓樂齊鳴”),說明其沿用至今的廣泛性。
成語的注音為gǔ yuè qí míng,繁體寫作“鼓樂齊鳴”,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描述,少數情況下口語也可使用(如新聞播報或正式演講)。
“鼓樂齊鳴”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各種樂器的聲音齊備,和諧的音樂團合奏。
下面是對“鼓樂齊鳴”一詞的拆分:
“鼓樂齊鳴”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它在古代的漢字寫法是「鼔樂齊鳴」。
以下是“鼓樂齊鳴”的繁體字:“鼓樂齊鳴”。
在古代,這個成語可以用不同的古代漢字來書寫,例如:“鼓樂曁鳴”、“鼓樂皆鳴”。
這個成語的例句可以是:“演出開始,舞台上的樂手奏出美妙的旋律,鼓樂齊鳴,場面宏大。”
以下是一些與“鼓樂齊鳴”相關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