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庙。 汉 班固 《白6*虎通·姓名》:“《礼服传》曰:‘子生三月则父名之於祖庙。’於祖庙者,谓子之亲庙也。” 唐 韩愈 《请迁玄宗庙议》:“其下三昭三穆,谓之亲庙。” 黄侃 《说文略说·论俗书滋多之故》:“以《字林》而言,其所载之字,如禰,《説文》应通用昵,今以为亲庙,别造一文。”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亲庙汉语 快速查询。
“亲庙”是中国古代宗庙制度中的专有概念,具体含义及解释如下:
“亲庙”指供奉君主直系祖先的宗庙,即祭祀父、祖、曾祖等近亲的庙宇。如东汉班固《白虎通·姓名》提到“子之亲庙”,即指家族中供奉直系先祖的场所。
王莽改制时,将宗庙扩充为“祖庙五、亲庙四”,使亲庙数量制度化(见九庙制度记载)。这一变革影响了后世宗庙建制,如唐代仍延续昭穆分级。
汉学家黄侃在《说文略说》中指出,“亲庙”一词在《字林》中曾用“祢”字代指,后因文字演变另造新字,反映了该词在训诂学中的特殊地位。
除经典文献外,《战国策·齐策》等史书提及的“下宫”即亲庙别称,说明其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广泛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宗庙制度的具体祭祀仪式或历代变迁,可查阅《礼记》《新五代史》等典籍原文。
《亲庙》是一个包含两个字的词语。它的意思是一个人自己所供奉、信仰和供养的庙宇。
《亲庙》的拆分部首是“亻”和“广”,其中“亻”是人的部首,“广”是庙的部首。它的总笔画数为11。
《亲庙》这个词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在古代,人们往往会在自己家里建一座小型的庙宇,用以供奉、祭拜祖先和信仰神灵。这座庙就是人们个人所供奉的亲庙。
《亲庙》的繁体字是「親廟」。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会有一些差异。《亲庙》这个词的古代写法中,可能会用到一些不常见的汉字或字形,比如「親」的古代写法是「親」,「廟」的古代写法是「廟」。
他每天都会亲自打扫亲庙,祭拜祖先。
近义词:个人庙宇
反义词:公庙
事件:
庙宇、拆迁、信仰、祭拜、祖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