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推敲。謂斟酌字句,反複琢磨。 宋 何薳 《春渚紀聞·何張遺句南金錄》:“﹝ 張伯鵬 ﹞嘗與餘分韻賦詩,繼有一詩,督餘所作,雲‘坐中病競分明久,驢上敲推兀未裁。’用事精穩,如老作者。” 清 趙翼 《有以明人詩文集來售》詩:“不知曾費幾敲推,無限精靈付劫灰。”參見“ 推敲 ”。
“敲推”是一個漢語詞彙,與“推敲”同義,指對文字或事物進行反複斟酌、琢磨,常見于古典文學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敲推”由“推敲”倒置而來,核心含義是反複思考、細緻修改,尤其用于詩文創作中的字句錘煉。該詞源自唐代詩人賈島“僧敲月下門”的典故(),原指在“推”與“敲”之間反複權衡用字效果()。
二者含義相同,但“敲推”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籍。例如《春渚紀聞》記載張伯鵬“驢上敲推兀未裁”(),清代趙翼詩中亦有“曾費幾敲推”的描述()。
除字句修改外,還可指對事物本質的深入探究,如“捉摸、推斷思考”()。
“敲推”是“推敲”的變體,強調反複琢磨的過程,多用于古典文學領域。現代語境中更常用“推敲”,而“敲推”則帶有一定的文言語感。如需查看更多古詩用例,可參考中的具體詩句()。
敲推(qiāo tuī),是一個常用的網絡詞語,通常用于形容打擊或推翻某個觀點或理論。
敲推的拆分部首是手(扌)和吐(口),共有20個筆畫。
敲推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網絡上的聊天群組和論壇中,可以看作是網絡時代流傳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
在繁體字中,敲推的寫法一般為「敲推」,拆分部首和筆畫不變。
在古代,敲推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敲推的寫作「敲墜」,也可以看出這個詞的意思是打擊并推翻。
1. 他敲推了那個關于這本書作者的錯誤觀點。
2. 這個論壇上的成員經常敲推别人的觀點,引發激烈的讨論。
敲打、推翻、觀點、錯誤、讨論。
打擊、駁斥、反駁。
支持、贊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