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王親出郊祀。《史記·孝武本紀》:“五帝, 泰一 之佐也,宜立 泰一 而上親郊之。”《晉書·冉闵載記》:“射聲校尉 張艾 勸 閔 親郊,以安衆心, 閔 從之,訛言乃止。”《資治通鑒·晉穆帝永和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親郊,親出郊祀也。”《新唐書·裴寂傳》:“ 貞觀 初, 太宗 親郊,命 寂 與 長孫無忌 升金輅。”
“親郊”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區分:
一、古代祭祀含義(主流解釋) 指帝王親自到郊外舉行祭祀典禮,屬古代禮制中的重要儀式。該釋義源自《史記》《晉書》等典籍記載:
二、現代引申含義 少數現代辭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引申為“親近家鄉、關心家鄉事務”。該用法強調個人對故土的情感聯結,如參與家鄉建設等,但此釋義未見于古代文獻。
辨析建議 若在古籍或曆史文獻中遇到“親郊”,應優先采用帝王祭祀的解釋;若在現代語境中使用,需根據上下文判斷是否取引申義。兩種含義的差異體現了漢語詞彙在曆史演變中的語義分化。
《親郊》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意思是親近和郊外的意義。它的拆分部首是亻和阝,分别代表人和阜部的意思。它的總的筆畫數是10畫,其中亻部的筆畫數是2畫,阝部的筆畫數是8畫。
這個詞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演變過程。在繁體中,它的寫法是親郊,其中的“親”字采用了繁體的寫法,而“郊”字保持了簡體的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例如,親郊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是親腳,其中“腳”字代表腳的意思,強調親近大地的概念。然而,隨着文字的發展與演變,漢字的形狀和意義也發生了改變。
例句:
1. 我們經常約定好友一起去親郊,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2. 他們一家人喜歡去親郊度假,遠離喧嚣的城市生活。
組詞:親情、郊外、親切、親密、郊遊、郊野。
近義詞:親近、接近、親切、親睦。
反義詞:疏遠、疏離、陌生、疏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