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無的意思、無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無的解釋

連空虛無有也沒有。 中國 古代道家認為的天地萬物形成以前的空寂狀态。後亦泛指虛無,烏有。《淮南子·道應訓》:“予能無有矣,未能無無也。及其為無無,又何從至於此哉?” 高誘 注:“言我能使形不可得,未能殊無形也。” 前蜀 貫休 《道情偈》之一:“ 崆峒老人 專一一, 黃梅真叟 卻無無。” 宋 宋祁 《庭戒諸兒》:“如一漚生,一漚滅,還入於海,漚自妄見,海無生滅,無有也,亦無無有,亦無無無,淡然無所得而止,止亦不止也。” 清 譚嗣同 《仁學》二二:“無無,然後平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無無”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色彩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構詞本義 “無無”由兩個否定詞“無”疊加構成,屬于古漢語中的重言結構。首字“無”表示不存在或否定,次字“無”則對前者的否定狀态進行二次否定,形成超越常規否定的特殊語義結構。這種構詞法在《莊子·齊物論》中已有“無無”的哲學表達,指向超越有無二元對立的境界。

二、哲學内涵 在道家思想體系中,“無無”指代終極的虛無本體,如《道德經》第四十章所言“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而“無無”則指向比“無”更本質的宇宙本原。魏晉玄學家王弼在《老子注》中闡釋:“欲言無耶,而物由以成;欲言有耶,而不見其形,故曰無無。”

三、佛學轉譯 佛教傳入後,“無無”被用作翻譯梵語“śūnyatā”(空性)的概念載體,如《肇論·不真空論》所述:“諸法不有不無者,第一真谛也。”這種雙重否定表達方式契合了中觀學派“非有非無”的中道思想。

四、現代語義 現代漢語中,“無無”主要保留在成語“無無明鏡”等固定搭配中,多表示徹底的空無狀态。根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詞條解釋,“無無”可釋義為:“連空無也不存在的終極狀态,多用于哲學語境”。

相關典籍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無無”是一個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目前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方向:

  1. 哲學/佛學中的雙重否定
    在佛學經典(如《心經》)或道家思想中,常通過否定之否定表達超越性概念。例如:

    • “無無明”指破除“無明”的執念後,連“破除”這一行為本身也需放下,達到更深的空性。
    • 道家“無無”可能指超越“無”的絕對虛無,如《莊子·齊物論》中“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未始有無也者”,體現對概念本身的消解。
  2. 漢語疊詞的特殊用法
    在古漢語或方言中,疊詞“無無”可能:

    • 表強調否定,如“無無不可”(沒有什麼是不可的);
    • 表持續狀态,類似“日日”“年年”,但此用法罕見,需具體文獻佐證。

由于缺乏具體語境,建議補充出處或使用場景以便更精準解答。若涉及佛學或哲學讨論,可參考《心經》《道德經》等原典進一步探究。

别人正在浏覽...

白镴鼻子參核禅寮誠忘車幰吃食敕旨待絕大括號多歧飛禽浮脆概貌歸義詭谀過節國民經濟還跸韓娥旱暵滑扢虀懷玉黃金入櫃胡扯霸溜穢匿郊逆郊畋稼器桔梗畿疆進醵臨津燐亂倮袒麥面米麥貉道抹灰層蹑虛平等互利切镂輕屑寝夢親土窮州秋華铨限聖訓稅務死告活央私券松暢酥酒螗蜩掏喚物外仙類小名[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