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兩頭蛇的意思、兩頭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兩頭蛇的解釋

蛇之一種。無毒,尾圓鈍,驟看頗象頭,且有與頭相同的行動習性,故名。古人傳說見之者死。 漢 賈誼 《新書·春秋》:“ 孫叔敖 之為嬰兒也,出遊而還,憂而不食。其母問其故,泣而對曰:‘今日吾見兩頭蛇,恐去死無日矣。’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聞見兩頭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見,吾已埋之也。’其母曰:‘無憂,汝不死。吾聞之:有陰德者,天報之以福。’”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上》:“昔 孫叔敖 殺兩頭蛇以為後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 唐 劉恂 《嶺表錄異》卷下:“兩頭蛇,嶺外多此類。時有如小指大者,長尺餘,腹下鱗紅皆錦文。一頭有口眼,一頭似蛇而無口眼。雲兩頭俱能進退,謬也。昔 孫叔敖 見之不祥,乃殺而埋之。南人見之以為常,其禍安在哉?”一說為兩頭分岐的蛇。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兩頭蛇”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生物學特征

  1. 外形特點
    兩頭蛇屬于遊蛇科,體長25-60厘米,尾部圓鈍且花紋與頭部相似,常被誤認為有兩個頭。其背部呈灰黑色或灰褐色,腹部為珊瑚紅色并散布黑點。

  2. 生活習性
    地下穴居,以蚯蚓、昆蟲為食,卵生。行動時尾部會模仿頭部擺動,形成自我保護機制。

  3.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于中國河南、江蘇、浙江、福建、兩廣等地。

二、文化寓意

  1. 古代不祥象征
    古人認為見到兩頭蛇預示死亡,如《新書·春秋》記載孫叔敖埋蛇的典故。部分文獻将其比作陰險之人,如元曲“毒似兩頭蛇,狠如雙尾蠍”。

  2. 認知演變
    從神秘恐懼到科學認知,現代明确其為無毒蛇類,尾部拟态僅為生存策略。

三、與雙頭蛇的區别

四、保護現狀

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需避免誤傷。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兩頭蛇》的意思

《兩頭蛇》一詞源自中國成語,意指一個人表面上對某一方面表示支持或者合作,但實際上暗中卻與另一方面勾結或者對抗,形象地比喻一個人對兩個勢不兩全的事物同時持有兩面态度的行為。

部首和筆畫

《兩頭蛇》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虍頭”和“蛇身”,其中“虍頭”是虎的偏旁部首。按照現代漢字規範,它的筆畫數為12畫。

來源和繁體字

《兩頭蛇》一詞最早見于《西遊記》第八回:“我這兩頭蛇在央老爺耳朵眼裡時,跟他這個一頭獅子劉備非比。”可以看出該詞出自明代小說《西遊記》。繁體字中該詞的寫法為「兩頭蛇」。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常有變動,當談及古時候漢字寫法時,可參考《康熙字典》等古代字書。通常情況下,古代字形較為複雜,但可以根據上述的拆分部首進行推測。

例句

1. 這個人對老闆巴結,對同事損壞,簡直是個典型的兩頭蛇。

2. 他在外人面前總是說我們公司好話,可是私下卻在推波助瀾,真是個兩頭蛇。

組詞

爬行、蛇類、勾結、兩面派、欺人太甚、見風使舵

近義詞

兩面派、奸詐、口是心非、暗中勾結

反義詞

直來直去、忠誠、坦白、忠心耿耿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