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止。 明 陳子龍 《<禮論>論》:“至于其極,而人各自相戢制,不俟上禁矣。”
“戢制”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jí zhì,其核心含義為制止,尤其強調通過約束或收斂來實現控制。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戢制”指通過收斂、約束的方式達到制止目的。其中“戢”本義為收聚兵器(如《說文解字》釋“藏兵也”),引申為收斂、約束;“制”則為控制、限制,二者結合後側重内在的自我約束或群體間的相互制約。
文獻用例
明代陳子龍在《禮論》中提到:“人各自相戢制,不俟上禁矣”,表明當約束達到極緻時,人們會自發相互制約,無需外部強制幹預。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書面語境,描述群體或個體通過内在規範實現自我管理。例如:
“禮法推行至深,則民自戢制争端。”
若需查看更多古籍用例或詳細考據,可參考漢典等專業辭書來源。
戢制是一個漢字詞語,是由「戢」和「制」兩個字組成,用于描述控制、限制、制止的意思。
「戢」字的拆分部首為「戈」,總共有6個筆畫。
「制」字的拆分部首為「刂」,總共有8個筆畫。
「戢制」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其字面意思為「戰神制止」。在古代戰争中,戰神有時候會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通過控制和制止來平息戰亂,因此「戢制」也引申為控制、制止的意思。
「戢制」的繁體字為「戢製」。
在古代,「戢制」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在金文、篆文階段,「戢制」的字形與現代稍有差異。
1. 經過嚴格的戢制,犯罪活動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2. 隻有戢制住自己的欲望,才能實現内心的平靜與自制。
3. 政府采取了戢制措施,制止了恐怖組織的活動。
- 制止
- 控制
- 截止
- 限制
- 約束
- 抑制
- 遏制
- 制約
- 放任
- 放松
- 寬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