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齎操的意思、齎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齎操的解釋

攜帶。《史記·大宛列傳》:“天子好 宛 馬,使者相望於道。諸使外國一輩大者數百,少者百餘人。人所齎操,大放 博望侯 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齍操”為古漢語中的罕見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字源與古代文獻進行考釋。根據《漢語大字典》記載,“齍”通“粢”,原指古代祭祀用的谷物,後引申為供奉、持奉之義;“操”在《說文解字》中解作“持也”,即手持、執拿的動作。二者連用,見于《周禮·春官·大祝》鄭玄注:“齍操黍稷”,指祭祀時以莊重儀态持捧祭品的行為,強調動作的恭敬與禮制規範。

現代權威辭書如《辭源》(第三版)收錄該詞,釋為“古代祭祀中持奉祭品”,并引《禮記·祭統》佐證其儀式性内涵。由于該詞屬生僻字組合,當代使用極罕,研究需參考《十三經注疏》等古籍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齎操”一詞的解釋如下:

讀音與字形: 該詞正确寫法應為“赍操”(jī cāo),其中“齎”是“赍”的異體字,現代漢語中統一規範為“赍”。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指“攜帶”,多用于描述古代使臣出使時隨身攜帶物品的行為。
  2. 結構分解:
    • 赍:本義為攜帶、持送(如“赍持金玉”)。
    • 操:此處引申為掌握、持拿(如“操管執筆”),與“赍”組合後強化動作的持續性。

文獻引證: 該詞出自《史記·大宛列傳》:“諸使外國一輩大者數百,少者百馀人,人所赍操,大放博望侯時。” 描述漢代使者出使西域時攜帶物資的情形。

現代使用: 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已極少使用,僅在研究曆史文獻或古文注解時出現。同類型詞彙可參考“赍持”“赍送”等表達攜帶義的複合詞。

建議需要深入考證時,優先參考《史記》原文及權威古籍注本,網絡釋義需謹慎核對。

别人正在浏覽...

擺脫百執扳位布拉格陳炯明餈巴詞魔村潭敦敍惡慧恩覆恩澤侯痱磊鋼紙功庸怪詭鶴草黑組灰分諱掩火食壺飧見原急赤白臉錦霞汲縣冢卷罵峻折克膚礦物質來日方長連城之璧蛎奴曆營陸放翁魯陽子面粘冥到舽艭柈舞氣和瓊芳起元區公所蜃氣樓詩城瘦生疏財重義黍酒司正頌皃蒜薹騰擊秃鹫脫脂棉五蘟相認限局瑕瑜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