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的意思、青海湖的詳細解釋
青海湖的解釋
[Qinghai Lake] 中國最大的鹹水湖。蒙語為“庫庫諾爾”,意即“青色的湖”。在青海省東北部大通山、日月山和青海南山之間。由斷層陷落積水而成。面積4583平方公裡,湖面海拔3195米,最深處32.8米。有布哈河等注入。湖中有4個小島,海心山為最大,西部鳥島上有大量鳥類和水禽,被列為自然保護區。湖水冬季結冰。湖中盛産青海湖裸鯉魚。濱湖草原是良好的天然牧場
詳細解釋
中國第一大湖。在青海省東北部。面積4200平方千米。斷層陷落而成。湖水原通黃河,為淡水湖;後東側山地隆起堵塞湖水外洩通道,遂演變為内陸鹹水湖。特産青海湖裸鯉。湖中小島以海心山、鳥島為最著名。湖濱為良好天然牧場。
詞語分解
- 青的解釋 青 ī 深綠色或淺藍色:青綠。青碧。青草。青苔。青苗。青菜。青蔥。青山綠水。青雲直上。萬古長青(喻高尚的精神或深厚的友情永遠不衰)。 綠色的東西:踏青。青黃不接。 靛藍色:靛青。青紫。青出于藍,勝于藍
專業解析
青海湖,作為專有地理名詞,其漢語釋義可從字源、地理特征及文化象征三個層面解析,以下分析參考權威辭書及官方資料:
一、字詞本義解析
- "青":指顔色,《說文解字》釋為"東方色也",引申為深綠色或藍色。此處既形容湖水色彩,亦暗喻高原純淨之境。
- "海":古漢語中稱大湖為"海",反映先民對遼闊水域的認知(如北京"北海")。
- "湖":現代漢語指被陸地包圍的大片積水。《現代漢語詞典》定義為"陸地上聚積的大片水域"。
合稱"青海湖"即指青藏高原上呈現青藍色調的巨型湖泊。
二、地理屬性(據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料)
- 位置:位于青海省剛察縣、共和縣及海晏縣交界處(北緯36°32′—37°15′,東經99°36′—100°47′)。
- 規模:中國最大内陸湖,2025年實測面積4543平方公裡,湖面海拔3196米,最大水深32.8米。
- 水文特征:鹹水湖,含鹽量12.5g/L,水源依賴布哈河、泉吉河等40餘條河流補給。
三、文化象征意義
- 曆史文獻:《漢書·地理志》稱"西海",北魏郦道元《水經注》記載"卑禾羌海",蒙語稱"庫庫諾爾"(青藍色海洋)。
- 生态标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維系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态安全的關鍵節點(據青海省生态環境廳2024年報告)。
- 民族意象:藏族史詩《格薩爾》中譽為"高原聖湖",環湖地區為多民族宗教祭祀場所。
數據來源
- 字詞釋義:《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 地理數據: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态環境資源研究院《青海湖流域綜合考察報告》2023年
- 生态地位:青海省自然資源廳《青海湖生态監測公報》2025年版
- 文化考據:《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内陸鹹水湖,其名稱和特征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一、名稱由來與多語種含義
- 漢語:因湖水清澈碧藍、廣袤如海而得名“青海湖”,北魏時期始稱“青海”,青海省名亦源于此。
- 蒙古語:稱“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湖”或“藍色的海洋”。
- 藏語:名為“措溫布”或“錯鄂姆博”,意為“青色的海”或“藍色的湖泊”。
二、地理位置與自然特征
- 位置: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青海省境内,被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和橡皮山環繞。
- 面積與深度:湖面海拔約3195米,面積約4583平方公裡(不同數據源顯示4200-4635平方公裡),最大水深28.7米。
- 水文特征:原為外流淡水湖,後因地殼擡升阻斷入黃通道,演變為内陸鹹水湖。
三、地質形成與演變
- 構造背景:由祁連山脈斷層陷落形成,屬構造斷陷湖,距今約20-200萬年形成初期與黃河水系相通。
- 生态演變:湖中島嶼以海心山和鳥島著名,後者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栖息大量鳥類。
四、文化與生态意義
- 曆史記載:最早見于《水經注》,描述其“水色青綠,冬夏不枯”。
- 生态地位:維系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态安全,特産青海湖裸鯉,湖濱為天然牧場。
(注:不同來源的面積數據差異可能與測量年份或方法有關,近年湖水面積動态變化需參考最新監測。)
别人正在浏覽...
埃藹闇蔽蝙蝠不自見﹐笑他梁上燕弊邑赤頰赤閑白閑斥言酬倡矗矗儲廥翠墨大本大宗大鏟鞋擋駕電腰風腳斷壁發令方挺璠玙飛橋浮而不實滾木黃陵曲獲麟台繭盎礓礫堅忍不拔蛟鼋甲紮麂目籬舉措巨典冷齒樂善好施靈海柳陰仔樓護唇舌蹑失齧食跑紅毛骈孕黔皁氣孱清路七商丘垅榷賣肉脯子上味山台聖典天賦觀念天鹿天宜頭巾戒枉邪銜箭纖恡險勝心謗腹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