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 丘隴 ”。
(2).虛墟,荒地。 晉 陶潛 《歸田園居》詩之四:“徘徊丘壠間,依依昔人居。井竈有遺處,桑竹殘杇株。” 宋 蘇轼 《平山堂次王居卿祠部韻》:“六朝興廢餘丘壠,空使奸雄笑寧馨。”參見“ 丘墟 ”。
“丘垅”是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指廢墟、荒地,常用來形容荒蕪的土丘或廢棄的村落。例如陶潛《歸田園居》中“徘徊丘壠間,依依昔人居”,蘇轼《平山堂次王居卿祠部韻》也以“六朝興廢餘丘壠”暗喻曆史變遷後的荒涼景象。
引申含義
在《楚辭》等文獻中,“丘垅”與“丘井”并提,引申為人心寂然不動的比喻,如“丘井(荒丘、枯井)”。此外,部分語境中也可指墓地或原野,如《禮記》注疏将“圹”與“丘垅”關聯,描述空曠地貌。
字形與異體
“丘垅”亦寫作“丘隴”,二者為異體關系,均以“丘”(小土山)與“垅/隴”(田埂、高地)組合,強調地形起伏與荒廢狀态。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疏。
《丘垅》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兩個不同的含義。其一指的是小山丘,是地勢較高而尖,形狀略像圓錐的土地隆起。其二,泛指一片連綿起伏的土丘地形。
《丘垅》拆分為兩個部首和8個筆畫。其中,“丘”字是由立部和一偏旁組成,偏旁是“丿”,表示下彎,表示土地起伏的形狀;“垅”字是由土部和穴部組成,穴部表示土地的堆積。
《丘垅》這個詞的來源較為古老,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詩經·秦風·丘中有麻》一詩中,就有“丘垅萬古在”一句,意為小山丘和土丘地形在萬古之間都不會改變。至于繁體字的表示,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載,古時候“丘”字的寫法為“丠”,字形偏于繁複;而“垅”字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1. 青山綠水間,隱藏着許多丘垅。
2. 他家的農田地勢丘垅,非常適合種植水稻。
3. 桃花源的周圍被一片片丘垅所環繞。
丘陵、山丘、土丘、岡丘、土垅
土石、土山、土堆
平地、平坦、沙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