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斥言的意思、斥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斥言的解釋

(1).謂直言指責過失。《後漢書·蔡邕傳贊》:“ 邕 實慕靜,心靜辭綺。斥言 金商 ,南徂北徙。” 李賢 注:“指斥而言,無隱諱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比興》:“比則畜憤以斥言,興則環譬以託諷。”

(2).明言;指名而言。《左傳·桓公六年》“ 周 人以諱事神” 晉 杜預 注:“自父至高祖,皆不敢斥言。” 唐 皇甫枚 《飛煙傳》:“其比鄰, 天水 趙氏 第也,亦衣纓之族,不能斥言。”《舊唐書·後妃傳下·穆宗恭僖皇後王氏》:“稽諸前代,詔令所施,不斥言太後,以宮名為稱。” 清 趙翼 《瓯北詩話·韓昌黎詩》:“是猶隱約其詞,而不忍斥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斥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斥言”讀作chì yán,核心含義為直言指責過失或明确指名批評。其中,“斥”指批評、駁斥,“言”指言論或話語。

二、詳細解釋

  1. 嚴厲駁斥
    指對不真實、不公正的言論進行有力反駁,常見于正式場合如辯論或書面批評。例如《後漢書·蔡邕傳贊》中提到“斥言金商”,即直言批評而無隱諱。

  2. 指名道姓的指責
    區别于委婉表達,強調直接指明對象。如《左傳》注疏中提到古人避諱時“不敢斥言”,反襯出“斥言”的直白特性。

三、曆史出處與用法

四、使用場景

五、注意事項

“斥言”語氣較重,需根據語境選擇。古代多用于書面,現代使用時可結合委婉表達以平衡效果。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用例,可參考《後漢書》《文心雕龍》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斥言》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駁斥說話、批評他人的言論。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斤”部,右邊是“言”部。它的拆分筆畫情況如下:斤(4畫)+ 言(7畫)= 斥(11畫)。這個詞語來源于中國古代。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保持不變。根據古代漢字寫法,我們可以看到《斥言》這個詞由“讠”和“臫”組成。有些常見的例句包括:“他斥言那位政府官員的不作為"、"請不要輕易斥言他人"等。至于組詞,一些常見的詞語包括:“斥責”、“抨擊”、“批評”等,它們都表示對他人言論的反對和批判。而《斥言》的近義詞包括:“駁斥”、“質疑”、“反駁”等,反義詞則包括:“稱贊”、“贊美”、“贊同”等。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