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cline to receive a guest;turn away a visitor with some excuse] [俗]∶謝絕客人來訪,表示不接待之意
謝絕來客的婉詞。亦泛指拒絕進入。《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一回:“門上拿了進去,一會出來,説是 蔡師爺 出去了,不敢當,擋駕。”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二:“忽聽見外面二門吱咯一響,三老爺在側邊說:‘這時候還有客嗎? 高升 也不擋駕!’” 徐遲 《火中的鳳凰》十:“他幾乎重遊 巴黎 ,但 法國 政府擋駕。”
“擋駕”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于婉拒他人來訪或表達不便接待之意。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學作品中的用例或曆史演變,可參考《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文獻來源。
擋駕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是“手扌”和“馬馬”,總共有16個筆畫。它的音調為第四聲。
“擋駕”一詞源自于古代寺廟鐘鼓樓上的守夜僧人。在古代,寺廟的僧人需要守夜,以敲鐘報時和擔任醒夜者的職責。在夜晚,有時候會出現夜半亂響的鐘聲,這也被稱為“擋駕”。因此,“擋駕”一詞也逐漸成為出現障礙或阻礙他人行動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擋駕”的寫法為「擋駕」。
古代漢字的寫法跟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漢字“擋駕”的寫法為「擋轎」。其中,“擋”表示阻擋或擋住,用來形容阻礙他人行動的情況。而“轎”表示一種貴族、官員或富人使用的交通工具,多用于重要場合或婚禮等慶典活動中。
1. 他的任性行為擋駕了整個項目的進展。
2. 雪暴把道路完全擋駕住了,我們無法繼續前行。
3. 請不要擋駕其他人的視線,讓大家都能看到舞台上的表演。
組詞:擋路、擋箭牌、擋風玻璃
近義詞:堵塞、阻擋、擋住
反義詞:通行、暢通、順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