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麂眼籬。 清 曹寅 《虎丘雪霁追和芷園看菊》:“紅姑子爛三塘晚,那及吾家麂目籬。”亦省作“ 麂目 ”。 清 曹寅 《疏影·俊三索題東園看梅詞不暇應秋中真州雨窗賦寄》詞:“尚記塢迴蹊轉,菊苗分幾稜,麂目纔架。”參見“ 麂眼籬 ”。
“麂目籬”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jǐ mù lí,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該成語形容眼光狹窄、見識淺薄,比喻人隻關注眼前的小事物,缺乏廣闊的視野和深遠的見解。其構成通過“麂”(一種小型鹿類,眼睛較小)、“目”(眼睛)、“籬”(籬笆)三字組合,生動描繪了視線被遮擋、思維受限的狀态。
詞源與結構
“麂目籬”源自“麂眼籬”,本指一種編織稀疏如麂眼形狀的籬笆(類似竹木栅欄),後引申為比喻義。清代文人曹寅的詩作中多次使用,如:
使用場景
“麂目籬”既保留了傳統詞彙中對具體事物的描述,又通過比喻拓展到對人的思維局限的批判,常見于文學和日常批評語境。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清代詩詞注解。
《麂目籬》是一個詞語,它的意思指的是用竹籬笆圍成的麂子眼,即一種用來捕捉獵物的陷阱。
拆分部首和筆畫:麂(鹿)字部首為鹿,籬字部首為竹。麂目籬總共有14個筆畫。
來源:《麂目籬》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言文中的《鄧招術》裡,記載了使用籬笆捕捉野生麂子的技巧。這個詞彙也在民間口頭傳說中廣泛流傳。
繁體字:麂目籬的繁體字寫作麂目籬。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的麂字寫作鹿,籬字寫作樆。所以古時候漢字寫作鹿樆籬。
例句:他在森林中設置了一座麂目籬,希望能捕捉到野生的麂子。
組詞:麂目籬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比如麂皮、麂角、籬笆等。
近義詞:鹿眼籠,麋目陷。
反義詞:自由、開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