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礓礫的意思、礓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礓礫的解釋

小石。《爾雅·釋山》“多小石,磝” 晉 郭璞 注:“多礓礫。”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三:“ 何 為轉運史,令人負礓礫自隨,所至散之地,吏應對小誤,則于地倒曳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石三·薑石》:“礓石,以形名,或作礓礫。” 清 朱彜尊 《清流關》詩:“入關少礓礫,客意始蕭放。”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礓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古籍中多次出現,以下是綜合解釋:

  1. 基本釋義
    礓礫(拼音:jiāng lì)指小石塊,常用于描述地面或環境中的碎石、粗砂等細小石粒。這一釋義在《爾雅·釋山》的注釋(晉代郭璞)和司馬光《涑水記聞》中均有體現。

  2. 古籍出處與用法

    • 《爾雅》中“多小石,磝”被郭璞解釋為“多礓礫”,指山間多碎石的地貌。
    • 宋代司馬光記載,官員何某曾“負礓礫自隨”,以此懲戒下屬,可見礓礫作為細小石塊的實用場景。
    •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薑石”時,稱其“或作礓礫”,關聯了礦物名稱與碎石形态。
  3. 文學應用
    清代朱彜尊在《清流關》中寫道“入關少礓礫”,以礓礫的稀少反襯地勢平坦,體現文學意象的細膩。

  4.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礓礫”較少使用,更多見于方言或特定語境,如描述礫石路面、地質特征等。

總結來看,“礓礫”是一個兼具曆史文獻價值和描述性的詞彙,常用于自然景觀或具體場景的刻畫。如需更全面例句或考證,可參考《涑水記聞》《本草綱目》等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礓礫》的意思

《礓礫》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為由許多小石子、石塊等堆積而成的平坦可行走的地面。也可以用來比喻經曆過困難和挫折後,逐漸積累而成的才華和成就。

拆分部首和筆畫

《礓礫》的部首是石(石字旁),筆畫總數為10畫。

來源和繁體

《礓礫》這個詞來源于《詩經·秦風·衛風·始歌》:“移巨石石,在泥中礓礫,毓秀茂典,作為嗟拙。”

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礓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礓礫》的寫法可能有所差異,但依然保持了類似的形狀和意義。

例句

1. 他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奮鬥,終于在職業生涯的道路上鋪下了一條堅實的《礓礫》。

2. 這座城市的起伏山路經過了幾十年的修整,變成了一條平坦如《礓礫》的大道。

組詞

礓礫之功、礓礫之舉、堆石為山、礫石滾滾

近義詞

石子堆、石子路、碎石路

反義詞

起伏不平、崎岖不平的道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