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侵蝕。 宋 蘇洵 《木假山記》:“而其激射齧食之餘,或髣髴於山者,則為好事者取去,強之以為山。”
“齧食”是“齧食”的繁體寫法,指咬嚼或侵蝕,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咬嚼/比喻折磨
指用牙齒啃咬食物,引申為精神或情感上的持續折磨。例如碧野在小說中描述“一個頑強的意念齧食着他的整個心靈”,用“齧食”比喻内心被痛苦反複侵擾。
侵蝕
指物理上的逐漸破壞,如水流、風沙等自然力量對物體的磨損。宋代蘇洵在《木假山記》中寫道“激射齧食之餘”,描述流水沖擊和侵蝕山石的過程。
補充說明
《齧食》是一個動詞,意為“一點點咬食、啃食”。
《齧食》的部首是“齒”(chǐ,指齒)和“食”(shí,指食物),總計13個筆畫。
《齧食》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代,最早見于《史記·商君列傳》。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齧食」。
在古時候,齧字是由「彳」(左右行走的人)和「齒」相組合,而「食」則與其組成新的字體。
1. 小兔子餓了,開始齧食胡蘿蔔。
2. 老鼠在夜晚偷偷地齧食了一些糧食。
1. 齧木(niè mù):指啃咬木頭或啃木餌。
2. 齧穀(niè gǔ):指啃食谷物或啃食谷類食物。
3. 齧草(niè cǎo):指啃食草類植物。
1. 啃食(kěn shí):指用牙齒一點點地咬食。
2. 咬食(yǎo shí):指用牙齒咬食。
不適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