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衾裳的意思、衾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衾裳的解釋

指靈筵被裳。《文選·潘嶽<悼亡詩>之三》:“衾裳一毀撤,千載不復引。” 張銑 注:“言靈筵被裳一已除去,不復重陳設,服制終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衾裳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衾”與“裳”二字組成,需分釋其義後綜合理解:

  1. 衾(qīn)

    指覆蓋身體的大被,特指睡眠時所用的被子。其字形從“衣”部,強調與衣物相關,《說文解字》釋為“大被”。古典文獻中常見,如《詩經·唐風·葛生》“角枕粲兮,錦衾爛兮”,以“衾”喻華美寝具。傳統辭書如《漢語大字典》明确其本義為“被子”。

  2. 裳(cháng)

    原指古人穿着的下裙,屬傳統服飾組成部分。《說文解字》注:“裳,下帬(裙)也。”古代“上衣下裳”為基本服制,如《詩經·邶風·綠衣》“綠衣黃裳”即描述分離式衣飾。需注意“裳”與“衣”的對應關系,現代漢語中泛指衣物時多用“衣裳”(輕聲cháng)。

  3. 複合義“衾裳”

    作為并列結構名詞,泛指寝具與衣物,常見于古典文學語境。例如白居易《長恨歌》“攬衣推枕起徘徊”雖未直用“衾裳”,但“衣”“枕”意象可佐證其關聯性。該詞承載古代生活文化内涵,反映服飾與起居的密切關系,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多見于研究文獻或詩文引用。

語用提示:當代使用需注意語境適配性。在曆史文本解讀或文學創作中,“衾裳”可有效傳遞古雅意象;日常交流則建議改用“被褥衣物”等現代詞彙以避免歧義。

網絡擴展解釋

“衾裳”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衾裳(拼音:qīn cháng)指古代喪禮中用于靈筵的被褥和衣物。其核心含義與喪葬儀式相關,表示覆蓋或陳設于靈柩前的紡織品,撤去後象征服喪期結束。

二、出處與注釋

該詞出自西晉文學家潘嶽的《悼亡詩》之三:“衾裳一毀撤,千載不復引。”

三、現代使用情況

現代漢語中,“衾裳”已非常罕見,主要用于古典文學或曆史研究領域。部分網絡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仍收錄該詞,但實際使用場景極少。

四、相關詞彙

附:争議說明

個别資料(如查字典)提到“衾裳”有“夫妻感情深厚”的引申義,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文獻或主流詞典,可能為誤釋或混淆其他詞彙。建議以古典文獻及權威詞典釋義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白行被底鴛鴦備患卑幼弁辰捕書陳說赤寸刍荛答言獨白草遁名改作杜權飛天使者高絜構離規矩繩墨谷物寒翠豪盜豪吏合傳阖椟黑豆合姓回伏活蹦活跳腳尖街門進賢進能極賞機械手機座可蠢掯子口唾狂風怒號連緜字列食墨鴉畮鐘扭造破墨欺蔽栖竿齊列青鴍器刃瑟踧森敞繩趨尺步失愛十眠九坐侍問衰俗竦肩筍蒲小量謝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