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靈筵被裳。《文選·潘嶽<悼亡詩>之三》:“衾裳一毀撤,千載不復引。” 張銑 注:“言靈筵被裳一已除去,不復重陳設,服制終也。”
“衾裳”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衾裳(拼音:qīn cháng)指古代喪禮中用于靈筵的被褥和衣物。其核心含義與喪葬儀式相關,表示覆蓋或陳設于靈柩前的紡織品,撤去後象征服喪期結束。
該詞出自西晉文學家潘嶽的《悼亡詩》之三:“衾裳一毀撤,千載不復引。”
現代漢語中,“衾裳”已非常罕見,主要用于古典文學或曆史研究領域。部分網絡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仍收錄該詞,但實際使用場景極少。
個别資料(如查字典)提到“衾裳”有“夫妻感情深厚”的引申義,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文獻或主流詞典,可能為誤釋或混淆其他詞彙。建議以古典文獻及權威詞典釋義為準。
衾裳(qīn shang)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古代的一種衣袍。它源于古代的民族服飾,既有保暖的功能,也代表了人們對美的追求。
衾裳的部首是⾝(shēn)部,它在漢字中所處的位置是上部與下部的組合字。衾裳的總筆畫數為12。
衾裳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衾》中,詩中描繪了柔軟的被褥、華美的衣服等。後來,衾裳逐漸演變成指代華麗的服飾。
衾裳的繁體字為「衾裳」,沒有發生較大變化。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差異。以衾裳為例,古代的寫法為「衤親」,中間部分的「衤」表示衣服,下部的「親」則是其本義,表示親近、接觸。
1. 她穿着一件繡着花草圖案的衾裳,顯得格外美麗動人。
2. 這位設計師的新作品展示了現代風格與傳統衾裳的完美結合。
1. 衾衣(qīn yī):指的是古代的休息時穿的袍子。
2. 衾襟(qīn jīn):指的是袍子的領子部分。
衾裳的近義詞有袍服、長袍、禮服等。
衾裳的反義詞可根據不同語境而異,可以是露骨、裸露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