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名改作的意思、遁名改作的詳細解釋
遁名改作的解釋
竄改物名,改變作品。《孔子家語·刑政》:“巧言破律,遁名改作,執左道與亂政者,殺。” 王肅 注:“變言與物名也。”
詞語分解
- 遁名的解釋 猶言隱姓埋名。《藝文類聚》卷五七引 三國 魏 劉邵 《七華》:“ 玄休先生 ,棄世遁名。”《梁書·文學傳下·謝幾卿》:“遁名屠肆,發迹關市,其人緬邈,餘流可想。”
- 改作的解釋 .重制;另制。《詩·鄭風·缁衣》:“緇衣之蓆兮,敝予又改作兮。” 清 劉大櫆 《李節婦傳》:“衣敝則為改作。”.更改;變更。《論語·先進》:“ 魯 人為長府。 閔子騫 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
網絡擴展解釋
“遁名改作”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一、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指通過竄改事物名稱或修改原有作品的方式掩蓋真實意圖或身份。
- 拼音:dùn míng gǎi zuò(注音:ㄉㄨㄣˋ ㄇㄧㄥˊ ㄍㄞˇ ㄗㄨㄛˋ)。
二、出處與背景
- 文獻來源:最早見于《孔子家語·刑政》,原文提到“巧言破律,遁名改作,執左道與亂政者,殺”,其中“遁名改作”被注解為“變言與物名”。
- 争議說明:部分資料(如)誤将其與《水浒傳》關聯,但權威文獻均指向儒家典籍。
三、結構解析
- 詞語拆分:
- 遁名:隱藏原名(“遁”意為逃避、隱藏);
- 改作:篡改或重新創作(“作”指作品或行為)。
- 用法特征:多含貶義,常用于批評刻意掩蓋真相或不誠實的修改行為。
四、應用場景
- 文學領域:指代剽竊、篡改他人作品的行為(如、7提及的“改變作品”)。
- 社會行為:可形容通過改名換姓逃避責任,或機構為規避監管而修改名稱(如提到的“隱瞞身份”)。
五、補充說明
- 近義表達:偷梁換柱、移花接木。
- 注意事項:該成語使用頻率較低,現代語境中更常見于學術或文學批評場景。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孔子家語》原文或漢典等權威辭書(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遁名改作》是一個用來描述人們改變姓名的成語,意思是為了逃避某種困擾或追求新的機遇而改名。
拆分部首和筆畫: 《遁名改作》的部首是辶(辵),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莊子》一書中,可追溯至公元前4世紀。
繁體字:繁體字版本為遁名改作。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遁名改作的字形可能與現在略有不同。
例句:他不得已遁名改作,以逃避追債者的追捕。
組詞:改作詩人、改作歌手、改作畫家等可用于描述改變職業的人。
近義詞:改頭換面、改弦更張等成語可以用來表示類似的意思。
反義詞:保持原名、堅持身份等詞彙可以表示相反的含義。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需要進一步的解釋或線索,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