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備患的意思、備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備患的解釋

防備禍患。《管子·牧民》:“惟有道者能備患于未形也,故禍不萌。” 明 劉基 《築台于郎築台于薛築台于秦冬不雨》:“夫固國莫大於保民,而保民莫切於備患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備患”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備”與“患”構成,其核心含義指預先防備災禍或憂患。具體釋義如下:

一、詞語結構解析 “備”在《說文解字》中釋為“慎也”,本義指完備、準備,引申為預防措施;“患”則釋為“憂也”,指禍患、疾病等負面事件。二字組合後形成動賓結構,強調通過事先準備來消除潛在危機。

二、經典文獻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此句以國家治理為背景,強調防患于未然的治國理念。東漢班固《漢書·霍光傳》亦載:“備患于無形”,凸顯預防措施的隱蔽性與前瞻性。

三、曆史語義延伸 在傳統語境中,“備患”既指物質層面的防禦(如修築城牆、儲備糧草),也包含精神層面的警惕(如《孟子》所言“生于憂患”的處世态度)。宋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曾以“備患”注解修身齊家之道,賦予其道德修養内涵。

四、現代應用範疇 當代《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防備禍患”,多用于論述風險管理、應急預案等場景。《成語源流大辭典》指出該詞在當代演變為“有備無患”這一高頻成語,廣泛運用于公共安全、金融投資等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備患”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析:

1. 基本解釋
“備患”指預先防備可能出現的禍患或危險,強調在問題未發生前做好應對準備。該詞由“備”(準備)和“患”(禍患)組成,屬動賓結構。

2. 出處與引證
最早見于《管子·牧民》:“惟有道者能備患于未形也,故禍不萌。”,意為有遠見的人能在禍患未成形時防範。明代劉基也提到“保民莫切於備患”,進一步強調防患對治國安民的重要性。

3. 使用場景
常用于勸誡他人或自我提醒,需在行動前保持警惕,例如:

4. 近義與延伸
近義詞包括“未雨綢缪”“防微杜漸”等,均體現預防思想。其核心是“居安思危”,即通過主動準備降低潛在風險。

示例句子:
“遇事不做任何準備,患至呼天,這又能怨誰呢?”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典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管子》或劉基相關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媕陋表題别縣避靜賓墀閉約稱頌塵心抽課出夫大谷方揚粉白黛緑符券剛豪寡處管帶過雲黑暗地獄花機胡跪會觌熸灰加意瘠觳譏駡計無付之隽才開雕虧心事蠟牋濫好人亮兒量能鸾鷄漫洩瀎潏慕効逆虜陪襯鋪觀瓊荂露三分國三角獸折蹬社家申罰水木匠厮輿俗骨湯镬探源天雞壺題名會五色雀下浣限帶鮮颢小鞋息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