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刍荛的意思、刍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刍荛的解釋

[grass or firewood collector] 割草打柴,也指割草打柴的人

先民有言,詢于刍荛。——《詩·大雅·闆》

刍荛之微,先民詢之。——劉開《問說》

詳細解釋

(1).割草采薪。《孟子·梁惠王下》:“ 文王 之囿方七十裡,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 趙岐 注:“芻蕘者,取芻薪之賤人也。”《隋書·炀帝紀下》:“營壘所次,務在整肅,芻蕘有禁,秋毫勿犯,布以恩宥,喻以禍福。”《資治通鑒·漢成帝永始二年》:“使芻蕘之臣得盡所聞於前,羣臣之上願,社稷之長福也。” 胡三省 注:“刈草曰芻,采薪曰蕘。”

(2).割草采薪之人。《詩·大雅·闆》:“先民有言,詢于芻蕘。” 毛 傳:“芻蕘,薪采者。”《淮南子·主術訓》:“使言之而是,雖在褐夫芻蕘,猶不可棄也。”

(3).指草野之人。《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采狂夫之瞽言,納芻蕘之謀慮。” 唐 郭湜 《高力士傳》:“陛下不遺鄙賤,言訪芻蕘,縱欲上陳,無裨聖造。”

(4).淺陋的見解。多用作自謙之辭。 唐 劉禹錫 《為杜相公讓同平章事表》:“輒思事理,冀盡芻蕘。”《西湖佳話·葛嶺仙迹》:“ 葛洪 因辭謝道:‘芻蕘上獻,不過備大人之一採。’”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東鄰墓》:“郎若聽妾芻蕘,準於闈後獲一縣令。” 郭沫若 《贊天地之化育》:“茲際協會成立一周年紀念,謹以一個未成器的醫科學生的資格,獻刍荛如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刍荛(chú ráo)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古典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義指代勞作群體

“刍”意為割草,“荛”指打柴,組合後特指從事割草砍柴的勞動者,多代指社會底層的平民。《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割草采薪之人”,《詩經·大雅·闆》中“先民有言,詢于刍荛”即體現此意,強調虛心向百姓請教的觀點。

二、引申為自謙之辭

古代文人常以“刍荛之言”謙稱自己的見解淺薄,如《孟子·梁惠王下》注疏中“刍荛,野人之言”,《文心雕龍·書記》亦用“刍荛有可錄之事”表達對民間智慧的重視。此用法常見于奏章、書信等文體,反映中華文化中的謙遜傳統。

三、文學意象的延伸

唐宋詩詞中,“刍荛”常作為田園意象出現,如陸遊《幽居》中“刍荛盡日頻來往”,既描繪勞作場景,又暗含歸隱意趣,形成獨特的審美意境。

網絡擴展解釋

“刍荛”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ú ráo,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解釋

  1. 本義
    指割草打柴的行為,或從事這類勞作的人(即樵夫、草野百姓)。例如《詩經·大雅·闆》中“先民有言,詢于刍荛”,意為古代賢者會向普通百姓征求意見。

  2. 引申義
    後多代指草野之人或見識淺陋者,常用作自謙之辭。如《後漢書》提到“納刍荛之謀慮”,即采納民間建議時的謙遜表達。


二、用法與示例


三、相關成語

  1. 刍荛之見
    謙稱自己的見解淺薄,如姚雪垠《李自成》中“弟是刍荛之見,請兄斟酌”。
  2. 刍荛之言
    指普通人的淺顯言論,亦用于自謙,如“願獻刍荛之言,供君參考”。

四、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刍荛”多用于書面表達或謙遜場合,強調對他人意見的尊重。例如學術讨論中引用民間觀點時,可稱“采納刍荛之議”。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出處或擴展用法,可參考《詩經》《孟子》及曆代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八面見光半翻髻班告倉海崔白錯錢道歉點劃滴灌二文放大炮煩燠浮萍蝮蜪構釁過聲和笙降衷蹐門錦步障頸領佶屈聱牙九薮句駮角抵戲峻诋軍務孔乙己覽究酪乳老天隔不了一層紙毛筍敏達鬧玄虛猱雜内夫人昵狎女倡髼鬃被甲執兵遷奪窮年累月悫讷惹口面商功舍得殊操水洩不通黍酒説法死鬼貪餮特約同縣拖地錦嗚哩嗚喇相片相授賢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