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局促。形容拘束的樣子。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霍女》:“ 黃瑟 踧不自安,而女殊坦坦。”
“瑟踧”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è cù(注意:部分資料可能誤标為“sè jí”或“sè dí”,但主流權威來源均以“cù”為準)。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人因拘束、緊張或不安而表現出的局促狀态,多用于形容行為或神态上的不自然。例如《聊齋志異·霍女》中:“黃瑟踧不自安,而女殊坦坦。”
如需進一步了解“瑟”字的詳細解釋(如樂器形制、其他組詞),可參考漢典等來源。
《瑟踧》是一個古漢語詞語,常用于描述人們在恐懼、害怕或緊張時的狀态。
根據《康熙字典》,《瑟踧》由石偏旁和足字旁組成。石部表示與石有關,足部表示與腳有關,它們分别是漢字的主體和構詞部分。石部的筆畫數為5,足部的筆畫數為7。
《瑟踧》一詞來源于古代刑法中的一種刑罰方式。當時,在對罪犯執行鞭刑時,罪犯雙手被紮在石牆上,雙腳則被制緊。罪犯由于牽動而産生的顫抖,就是《瑟踧》的原意。後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形容人們在恐懼、害怕或緊張時的狀态。
繁體字《瑟踧》為「瑟蹙」。
在古代漢字中,瑟部分别用「玊」和「斬」表意,踧部則用「同」和「匕」(右上加橫)表意。
1. 在黑暗中,他感到自己的心跳越來越快,整個身體都開始瑟踧起來。
2. 他的出現讓她瑟踧不安,毛骨悚然。
瑟踧可以和其他詞語組成新詞,如:瑟踧不安、瑟踧不寐。
瑟踧的近義詞有:戰栗、顫抖、恐懼。
瑟踧的反義詞是:安穩、平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