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碛礫的意思、碛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碛礫的解釋

亦作“ 磧歷 ”。淺水中的沙石;沙石淺灘。《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陵三嵏之危,下磧歷之坻。” 張守節 正義:“磧歷,淺水中沙石也。”《文選·左思<吳都賦>》:“翫其磧礫而不窺玉淵者,未知驪龍之所蟠也。” 李善 注引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下磧礫之坻。” 晉 葛洪 《抱樸子·喻蔽》:“夫瓊瑤以寡為奇,磧礫以多為賤。”《周書·武帝紀上》:“俾夫翫培塿者,識 嵩 岱 之崇崛;守磧礫者,悟 渤澥 之泓澄,不亦可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碛礫(qì lì)是漢語中一個地質學術語,指水流沖刷、搬運形成的小石塊或碎石,常見于河床、海灘或古河道沉積層中。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特征:

  1. 形态與組成

    碛礫指直徑介于2毫米至64毫米 的岩石碎屑顆粒,通常由石英、燧石等堅硬礦物組成,經水流長期磨蝕後呈次圓狀至圓狀,表面相對光滑。其大小介于砂粒(<2mm)與卵石(>64mm)之間,是河流沉積物的重要組分。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025頁;《地理學名詞》(第二版)第89頁。

  2. 形成過程與環境

    “碛”原指淺水中的沙石堆(如“沙碛”),“礫”指小石塊。二者合成“碛礫”,強調其經流水搬運、磨蝕後堆積的地質成因。常見于河流邊灘、沖積扇、三角洲前緣及海岸帶,是判斷古水流方向和沉積環境的重要标志。

    來源:《辭海》(第六版彩圖本)第1873頁;《沉積岩石學》(第四版)第56頁。

  3. 與相關術語的區分

    • 碛 vs. 礫:“碛”側重指水成堆積體(如“冰碛”指冰川搬運的碎屑),“礫”泛指碎石。
    • 碛礫 vs. 卵石:碛礫粒徑較小(2-64mm),卵石更大(>64mm)且磨圓度更高。
    • 碛礫 vs. 角礫:碛礫經磨蝕呈渾圓狀,角礫棱角分明,多為未搬運或短途搬運的原地碎屑。

      來源:《地質學大辭典》第421頁;《水文學詞典》第76頁。

碛礫是水動力作用下形成的、粒徑特定的磨圓碎石,兼具“碛”的流水沉積屬性與“礫”的顆粒形态特征,在地質學和地理學中用于描述沉積環境與曆史變遷。

網絡擴展解釋

“碛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義

“碛礫”指淺水中的沙石或沙石淺灘,由“碛”(淺水沙石或沙漠)和“礫”(小石塊)組成,合稱表示沙石堆積的地貌。

詳細解釋

  1. 字義拆分:

    • 碛:原指淺水中的沙石,也指沙漠(如“沙碛”)。例如《吳都賦》中“下碛曆之坻”描述沙石堆積的地勢。
    • 礫:指小石塊,如“瓦礫”“礫石”。
  2. 引申用法:

    • 在古籍中多描述自然景觀,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提到“陵三嵏之危,下碛曆之坻”,指翻越險峰後進入沙石淺灘的地形。
    • 晉代葛洪《抱樸子》中“碛礫以多為賤”,用沙石比喻平凡或低賤的事物。

使用場景

權威性說明

根據漢典等權威解釋,“碛礫”更側重字面含義(沙石地貌),比喻義需結合上下文。部分資料提到的“艱險環境”可能是引申用法,并非核心定義。

如果需要更深入的古籍用例,可參考《史記》《吳都賦》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暴掠北伐軍本固邦甯菠蘿蜜逋仙差法成效卓著車牛遲遲刺芒彈碁帝皇地球同步衛星東遮西掩藩阃豐旨附纏扶憑幹害虹蜺閣華競護度積惡餘殃經世之才靜正雞人均賦均土老歸梁塵踴躍鱗雜隆熾隆眷賣皮鹌鹑密樹默運牛鼎骈化千金一瓠清怡泣岐路秋灌纴績日間散棊三月上說天堂,下說蘇杭室授收之桑榆書名號疏瘦鎖口貼席銅臭推倒微生巍巍銜薪消破蠍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