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stink of money;profit-before-everything mentality] 銅制品上的一種氣味,銅錢上的臭味,諷刺隻看重金錢,不重人情的人
銅錢的臭氣。原用來譏諷用錢買官或豪富者。後常用來譏諷唯利是圖的人。《後漢書·崔寔傳》:“ 烈 時因傅母入錢五百萬,得為司徒…… 烈 於是聲譽衰減。久之不自安,從容問其子 鈞 曰:‘吾居三公,於議者何如?’ 鈞 曰:‘大人少有英稱,歷位卿守,論者不謂不當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 烈 曰:‘何為然也?’ 鈞 曰:‘論者嫌其銅臭。’” 唐 李商隱 《為桂州盧副使戡謝聘錢啟》:“丙科擢第,未全染于桂香;盛府崇知,卻自驚于銅臭。” 宋 梅堯臣 《和範景仁王景彜<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詩癖》:“試看一生銅臭者,羨他登第亦何頻。” 明 沉采 《千金記·遇仙》:“呀,笑殺6*人間銅臭。” 巴金 《談<憩園>》:“他們吐出了那麼多的銅臭,教人給憋得透不過氣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銅臭漢語 快速查詢。
“銅臭”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óng xiù,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字面含義
原指銅錢或銅器散發的氣味。古代銅錢因長期流通,表面氧化後可能産生特殊氣味。
引申含義
後演變為貶義詞,諷刺唯利是圖、金錢至上的人或行為。例如諷刺買賣官職、商人重利輕義等。
曆史出處
源自東漢崔烈的典故。崔烈通過賄賂買得司徒官職,其子崔鈞直言他此舉“銅臭”滿身,暗諷金錢交易玷污名聲。
古籍記載
《後漢書·崔寔傳》提到“銅臭”用于譏諷用錢買官者,後擴展至批評一切以金錢為中心的行為。
現代用法
注意點
該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義利之辨”的重視,強調道德應高于物質利益,尤其在士大夫階層中,清高與銅臭常被對立讨論。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後漢書》或相關古籍原文。
《銅臭》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指某些人或事物具有古老的傳統、保守而不合時宜的味道。
《銅臭》的部首是金,總共有8個筆畫。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表達方式。在古代,銅是一種貴重而不易腐蝕的金屬,常用于制造器皿、樂器等物品。由于銅具有古老的曆史,因此形容某些事物或人像銅一樣古老而保守。
《銅臭》的繁體字為「銅臭」。
古代漢字寫作「銅臭」的寫法為「銅臭」。在古代漢字中,銅的寫法為「銅」,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
1. 這個人太銅臭了,完全無法接受新觀念。
2. 這家企業守舊保守,充滿了銅臭味。
1. 銅臭味:指某人或某事物具有古老而保守的味道。
2. 銅臭思想:指某人思維保守,不接受新觀念。
1. 保守:指某人或某事物态度謹慎,不願冒進。
2. 守舊:指某人或某事物堅守過去的傳統,不接受新事物。
1. 先進:指某人或某事物具有創新、進步的特點。
2. 開放:指某人或某事物心胸廣闊,願意接受新事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