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戰國 楊朱 臨歧路而哭泣之事。事出《淮南子·說林訓》:“ 楊子 見逵路而哭之,為其可以南,可以北。”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二三:“ 楊朱 泣岐路, 墨子 悲染絲。”亦省作“ 泣岐 ”。《清一統志·江西統部·袁州府》“﹝ 宜春縣 ﹞ 楊岐山 ”注:“在 萍鄉縣 北七十裡,世傳為 楊朱 泣岐之所。”
“泣岐路”是一個源自古代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解釋如下:
“泣岐路”字面意為“在分岔路口哭泣”,比喻人在面臨重大選擇時産生的迷茫、感傷或對離别的哀痛。它常用來形容離别時的複雜情感,或對人生方向難以抉擇的困惑。
該成語出自《淮南子·說林訓》中記載的戰國時期思想家楊朱的故事:楊朱遇到岔路(逵路)時哭泣,感歎“可以南,可以北”,表達對人生方向多變的無奈。三國時期阮籍在《詠懷》詩中進一步引用:“楊朱泣岐路,墨子悲染絲”,将楊朱的迷茫與墨子對人性被環境影響的悲歎并列,深化了其哲學内涵。
如今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曆史讨論中,需注意其古典語境。例如在解讀阮籍詩歌時,需結合魏晉時期文人面對亂世的普遍心态進行分析。
《泣岐路》是指離别之時,凝望離去的道路,泣别分離的景象。在這個詞中,泣指的是哭泣,岐路指的是分離的路途。
《泣岐路》的拆分部首為“氵”和“山”。
《泣岐路》的總筆畫數為17畫。
《泣岐路》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文選·劉義慶》中的《悼亡》一詩:“泣岐路屢枕秋雨。”後來被引用并廣泛流傳。
《泣岐路》的繁體字為「泣岐路」。
《泣岐路》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相同,沒有發生變化。
1. 離别的時候,他站在泣岐路上,眼淚綿綿而下。
2. 夜深人靜時,他獨自在泣岐路沉思,思念遠方的親人。
離泣、岐路離别、泣訴離别、岐路訣别。
離别道路、訣别之路、告别之途。
相聚之路、團圓之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