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鷄人”。 周 官名。掌供辦雞牲。凡舉行大典,則報時以警夜。《周禮·春官·雞人》:“雞人掌共雞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嘑旦以嘂百官。凡國之大賓客、會同、軍旅、喪紀,亦如之。凡國事為期,則告之時。凡祭祀,面禳釁,共其雞牲。” 孫诒讓 正義:“‘雞人’者, 葉 鈔《釋文》作‘鷄人’。 阮元 雲:‘從佳者小篆,從鳥者籀文。’”後指宮廷中專管更漏之人。 南朝 梁 陸倕 《新刻漏銘》:“坐朝晏罷,每旦晨興,屬傳漏之音,聽雞人之響。” 宋 王安石 《和祖擇之登紫微閣》之一:“宮樓唱罷鷄人遠,門闕朝歸虎士閑。”《花月痕》第四八回:“晨光隱約上檐端,絳幘雞人促曉餐。”
“雞人”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官職,起源于周代,其職責和意義隨着曆史發展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在《周禮·春官·雞人》中有明确記載,雞人最初是負責管理祭祀用雞的官員。主要職責包括:
周朝後期,“雞人”的職責逐漸轉向宮廷中的時間管理,成為專司更漏(古代計時工具)的官員,負責夜間報更。這一職能延續至後世,如南朝、宋代文獻中仍有提及“雞人”作為報時者的角色。
在詩詞中,“雞人”常被用作宮廷生活的象征。例如:
“雞人”原寫作“鷄人”,其中“鷄”為籀文(大篆)寫法,“雞”為小篆簡化字。這一細節反映了文字演變與官職命名的關聯。
“雞人”從最初的祭祀管理者,發展為兼具報時職能的宮廷官員,最終成為文學中象征宮廷秩序與時間規律的意象。其角色變化體現了古代中國禮制與職官制度的關聯性。
雞人這個詞是指一個人表現出類似雞的特征或行為的人。這個詞多用于調侃、嘲笑或揶揄某個人。
雞人的拆分部首為"鳥"和"人",其中"鳥"為左邊的部首,"人"為右邊的部首。雞人的筆畫數為11畫,"鳥"部5畫,"人"部6畫。
雞人一詞源于中國方言,最早出現在網絡和社交媒體上。這個詞通常用于形容某人行為愚蠢、懦弱、軟弱無能等貶義特征。它往往以諷刺的方式來嘲笑或挖苦某人的不足之處。
雞人的繁體字寫作「雞人」。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雞人可以寫作「雞人」、「鷄人」或「鶏人」。
1. 他真是個雞人,一點膽量都沒有。
2. 别跟他合作,他完全是個雞人,靠不住。
3. 這個雞人每次都逃避責任。
雞人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
- 雞人行為
- 雞人特征
- 雞人表現
- 雞人模樣
- 雞人言行
與雞人意思相近的詞彙有:
- 懦夫
- 軟骨頭
- 草包
- 懦弱者
與雞人意思相反的詞彙有:
- 英雄
- 勇者
- 剛正不阿的人
- 強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