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物雖輕賤,關鍵時得其所用,卻十分珍貴。 明 王夫之 《讀<陳書>書後》:“當其亂之難訖,天且縈紆以延衍之;極乎其終,天為盡,天情且息,猶未嘗無千金一瓠之幾。然且拂亂以即於傾仆,斯誠可為之大哀也矣。”亦作“ 千金一壺 ”。 清 錢謙益 《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王公墓志銘》:“以千金一壺之身,當大廈一木之任。”壺,通“ 瓠 ”。
“千金一瓠”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qiān jīn yī hù,其核心含義為比喻某物看似輕賤,但在關鍵時刻能發揮重要作用,因而顯得珍貴。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面與比喻義
用法與語境
通假形式
近義表達
該成語出自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著作,後由錢謙益等文人引用,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中“物無定貴,因時顯用”的辯證思維。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王夫之《讀〈陳書〉書後》及錢謙益相關作品。
《千金一瓠》是一句成語,意思是千金隻值一瓠。瓠(hù)是古代中國的容量單位,相當于約19升,也表示一個大盛滿的容器。這個成語形容價值高貴的東西隻能換取一點東西,強調珍貴物品與現實利益的不成比例。
《千金一瓠》的拆分部首為瓦(wǎ)和瓜(guā),筆畫為6畫。
《千金一瓠》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僖公五年》其中的一段記載。當時,齊國的晏嬰擔任國宰,有一天出使禮楚國,被賜予一瓠黃金。晏嬰以為自己功勞很大,所以期望賞賜更多的金子,但結果卻隻得到一瓠。他十分不滿,并将這句話說了出來,形成了現在大家所熟知的成語。
《千金一瓠》的繁體形式為《千錦一瓠》。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按照古時候的寫法,《千金一瓠》可能會寫作「千錦·一䆀」。
他不顧父母的勸告,堅持要買下那件藝術品,卻沒有想到最後賣出去的時候,竟然隻值千金一瓠。
千金、瓠中之王、千金一擲、一擲千金
一文不值、一文不名
價值連城、一錘定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