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馮異傳》:“始雖垂翅 回谿 ,終能奮翼 黽池 ,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謂初雖有失,而終得補償。後以“收之桑榆”謂事猶未晚,尚可補救。 唐 白居易 《論行營狀》:“古人雲:‘收之桑榆,事猶未晚。’” 魯迅 《<華蓋集>後記》:“所以趕緊訂正于此,庶幾‘收之桑榆’雲。”亦省作“ 收桑榆 ”。 宋 王安石 《贈張康》詩:“逝将收桑榆,邀子寂寞濱。”
“收之桑榆”是漢語中常用的成語,典出《後漢書·馮異傳》:“始雖垂翅回谿,終能奮翼黾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其核心含義指在某一方面的損失或失敗後,通過努力在另一領域獲得補償或成功。以下從詞義解析、用法特征及文化内涵三方面展開說明:
一、詞義解析
字面構成
“桑榆”原指日落時餘光所在的方位(桑樹和榆樹常被古人用以代指西方),引申為晚年或事物的後期階段。成語以“東隅”(日出之地,代指早晨)與“桑榆”形成時空對照,暗含“此消彼長”的辯證關系。
引申含義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成語強調“初雖有失,終獲補償”的轉機,常用于激勵人們在逆境中保持希望,例如事業受挫後通過調整策略重獲成果的場景。
二、用法特征
常與“失之東隅”連用,構成對仗句式,如:“投資雖短期虧損,但收之桑榆,積累了寶貴經驗。”
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具有典雅凝練的表達效果,《古代漢語詞典》标注其為“中性偏褒義”詞彙。
三、文化内涵
該成語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禍福相倚”的哲學思想,與《淮南子》“塞翁失馬”典故形成互文,反映了古人觀察事物發展的全局觀。現代語境中,其應用領域已延伸至商業、教育等多元場景,成為诠釋“轉危為機”的經典表達。
參考資料
“收之桑榆”是一個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該成語源自《後漢書·馮異傳》,原文為“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其中:
唐代白居易曾引用此成語勸谏政事,現代也常見于文學作品或考試(如中考語文詞彙),提醒人們以長遠眼光看待得失。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演變,可參考《後漢書》原文及權威詞典釋義來源。
拔宅上升北宮悲悒碧蘂成年成效卓著垂簾聽政楮穎丹雞白犬耽驚受怕導線地廬湩湩餓虎撲食非功焚柴分馳鳳巢副官敷洽覆治公憤怪恚國號紅船華裔花月款睇款東匡振藍尾酒蓼擾眠花卧柳弭服迷漾磨坊撓酒欺哄髯公認軍旗號認養入聖超凡三大殿桑谷生犷十七八順時施宜谇讛餹纏棠樹政謄録生田文飯帖席童男童女圖窮匕見腕子畏震武健仙種斜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