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固邦甯的意思、本固邦甯的詳細解釋
本固邦甯的解釋
謂人民安居樂業則國家太平。《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孔 傳:“言人君當固民以安國。”京劇《串龍珠》:“自古道,立國基,民為邦本;衣食足,知榮辱,本固邦甯。”
詞語分解
- 本的解釋 本 ě 草木的根:本草(泛指中藥)。無本之木。 事物的根源,與“末”相對:本末(頭尾;始終)。根本(根源;徹底;本質上)。 草的莖,樹的幹:草本植物。 中心的,主要的:本部。本體。 原來:本來。本領。
- 甯的解釋 甯 (寧) í 平安,安定:甯靜。甯谧。息事甯人。 已嫁的女子或在外子女回家省視父母:甯親。歸甯。 守父母之喪,喪假:“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甯三年”。 中國江蘇省南京市的别稱。 中國甯夏回族自治區的簡
專業解析
“本固邦甯”是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出自《尚書·五子之歌》的“民惟邦本,本固邦甯”,意為民衆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穩固則國家安定。以下從語義、思想内涵及文化影響三方面解析:
一、語義解析
- 本:原指草木的根,引申為事物的根基或核心。《漢語大詞典》釋為“事物的主體或根源”(來源:《漢語大詞典》)。在成語中特指“民衆”。
- 固:意為穩固、牢固,《古代漢語詞典》注為“堅固,安定”(來源:《古代漢語詞典》)。
- 邦:指古代諸侯封國,後泛指國家,《說文解字》解作“國也”(來源:《說文解字》)。
- 甯:表示安甯、太平,《廣韻》釋為“安也”(來源:《廣韻》)。
二、思想内涵
此成語體現了儒家“民本思想”,強調民衆在國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尚書》原句主張統治者須以民生為重,如《中國思想史》指出:“‘民本’是儒家政治哲學的基礎,主張君權源于天命,天命取決于民心”(來源:張豈之《中國思想史》)。孟子進一步發展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形成系統的民本理論體系。
三、文化影響
“本固邦甯”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政治實踐。例如:
- 唐代魏徵提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将民本觀具象化(來源:《貞觀政要》)。
- 宋代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名句,體現對民生問題的關切(來源:《嶽陽樓記》)。
- 現代中國政府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可視為傳統民本思想的當代诠釋(來源:中國共産黨新聞網)。
該成語至今仍是理解中國政治文化的重要切入點,其核心思想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中被評價為“貫穿中國治理智慧的主線”(來源: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
網絡擴展解釋
“本固邦甯”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強調人民作為國家根基的重要性。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釋義
指人民安居樂業是國家的根本,隻有根基穩固,國家才能長治久安。該成語體現了中國古代“民本”思想,主張統治者需以民衆福祉為治國基礎。
二、出處與原文
- 典籍來源:最早出自《尚書·五子之歌》,原文為:“民惟邦本,本固邦甯。”(《書·五子之歌》)
- 曆史背景:相傳為夏朝君主太康失國後,其弟與五位臣子反思治國教訓所作,強調若輕視民衆則導緻政權動蕩。
三、結構與用法
- 語法結構:并列式成語,由“本固”與“邦甯”兩部分組成,前者表根基穩固,後者表國家安定。
- 使用場景:多用于政治論述或勸谏語境,作賓語或定語,如“治國需知本固邦甯之理”。
四、思想延伸
- 儒家發展:孔子提出“安民利民”,孟子主張“民貴君輕”,均繼承此思想。
- 現代意義: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相通,強調民生保障對國家穩定的作用。
五、近義表達
- 本固枝榮(形容基礎穩固則整體繁榮)
- 國泰民安(直接描述國家與民衆雙方面的安定狀态)
如需查閱原始文獻或更多例證,可參考《尚書》相關注釋及京劇《串龍珠》中的化用案例。
别人正在浏覽...
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賓燕避俗趨新漕項骣馬車笠交尺頭舛戾椿庭萱室詞尾等閑間惡金二八佳人惡衣糲食幡勝附骥名彰高地孤辰寡宿鶴觜鋤猢狲入布袋降祥嬌波崨嶫吉林禁苑楫師極則必反眷然軍咨郐下诳瞞來緣拉架李陵台馬頭鳴躍木鍁暖鋒笯赤建國芘依秦诿楚諈容或肉食啬細傷臉山水窟少一時石步說說笑笑竦拔頌揚誦憶遂心快意堂布填造啼饑號寒徒爾枉志猥計文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