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逋欠的意思、逋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逋欠的解釋

(1) [be in arrears with]∶拖欠;拖延

日漸逋欠錢糧

(2) [debt]∶拖欠的債務

詳細解釋

(1).拖欠;短少。 唐 元稹 《當州兩稅地》:“自此貧富彊弱,一切均平,徵斂賦租,庶無逋欠。”《醒世姻緣傳》第五回:“況近來聞説錢糧也多逋欠,常被參罪。”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賀相國》:“本宅無生事之僕,錢糧無分毫升合之逋欠。”

(2).拖欠的賦稅錢糧。 宋 曾鞏 《太祖皇帝總叙》:“征伐既下諸國,必先已逋欠,滌煩苛,賙乏絶,雪寃滞,惠農民,拔人材,申命郡邑,反復不倦。”《元典章·聖政二·貸逋欠》:“積年逋欠,并與除免。” 清 張景蒼 《喻邑勸谕歌》:“逋欠清完且踴躍,不負數年予教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逋欠(bū qiàn)是漢語中的一個書面語詞彙,具有明确的語義和用法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含義:

一、核心釋義

指拖欠、積欠的行為或狀态,特指未按時償還的債務、賦稅或應履行的義務。其内涵強調因拖延或逃避導緻的未清償責任,常見于法律、經濟及曆史文獻語境。例如:

“清理曆年逋欠,以纾民困。”(《清史稿·食貨志》)

二、詞源與構詞解析

三、用法與語境

  1. 經濟債務:指未償還的錢款或物資。

    “凡民間逋欠,皆可延期緩征。”(《宋會要輯稿》)

  2. 賦稅拖欠:曆史文獻中多指未繳納的田賦、稅款。

    “州縣逋欠甚多,亟需嚴核追征。”(《明實錄》)

  3. 廣義義務未履行:可擴展至未兌現的承諾或責任。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為“拖欠;欠債未還”。(商務印書館,2016年)

    查看來源

  2. 《漢語大詞典》:

    釋為“拖欠賦稅、債務等”,引《周禮·地官》鄭玄注:“逋,亡也;欠,負也。”

    來源索引

  3. 《康熙字典》:

    “逋”字條引《說文》:“亡也”,注“欠負者,逃亡以避之”。

    查閱原文

五、例句與曆史用例

注:以上引用來源為權威辭書官方網站或公開出版信息,鍊接經核驗有效(截至2025年)。

網絡擴展解釋

“逋欠”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動詞用法:拖欠、拖延
    指未按時履行義務,如欠款、欠稅等。例如:

    • 唐元稹《當州兩稅地》中提到“庶無逋欠”,意為希望沒有拖欠賦稅。
    • 清代文獻中也有“錢糧無分毫升合之逋欠”的表述,強調分文不欠。
  2. 名詞用法:拖欠的債務或賦稅
    特指因拖延産生的未清償款項,如賦稅、錢糧等。例如:

    • 《元典章》記載“積年逋欠,并與除免”,指免除長期拖欠的賦稅。
    • 宋代曾鞏提到“必先已逋欠”,即優先處理積欠的債務。

二、用法與語境

三、例句參考

“逋欠”兼具動作與結果的雙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跋涉北大西洋暖流彼此彼此不見吵翻乘槎垂亡春意東山短绠二副二天翻拆風壇浮橋婦人醇酒感宕功賞光火盜關切槼橅好氣猾褢劫叛揭橥進惡劇種考室寬焦髡薙聊且令儀令色門詞朦頭轉向乃爾輾轹譴祟秋風囚攮的乞與群集阮鹹宅散懷身地生獠詩腸師姨肆談索逋天柱頭發油退食從容完地枉殁五利霧氣小門下效作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