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中的獸名。《山海經·南山經》:“ 堯光之山 ,其陽多玉,其陰多金,有獸焉,其狀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蟄,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斲木,見則縣有大繇。”
猾褢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異獸,出自《山海經》,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猾褢(huá huái)是《山海經·南次二經》記載的怪獸,其出現被視為災禍征兆。據《山海經》描述,猾褢“見則縣有大繇”,即預示當地将發生大規模徭役或動亂。
猾褢被視為社會動蕩的預兆。古代認為其出現與“大繇”相關,可理解為兩種解釋:
更多細節可查閱《山海經》原文及注釋本(如、5引用的張華《五藏山經圖譯》)。
猾褢(huá duǒ)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狡猾、狡詐。它由“犬”和“衣”兩個部首組成,分别代表着犬的形象和與衣物相關的含義。整個字共有12個筆畫構成。
這個詞語來源于古代漢字,它在漢代開始出現,使用頻率逐漸增加。它的繁體字形為「獪襳」。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它的字形稍有不同,字頭偏旁為“甲”,字尾偏旁為“纟”,并且多以手寫形式流傳。
以下是一些關于“猾褢”的例句:
與“猾褢”相關的組詞有:猾相、狡猾、狡詐等。
近義詞有:狡猾、狡狯、嬉皮笑臉等。
反義詞有:直爽、直截了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