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屈意;虛心和順。《漢書·蒯通傳》:“彼 東郭先生 、 梁石君 , 齊 之俊士也,隱居不嫁,未嘗卑節下意以求仕也。”《後漢書·皇後紀上·和熹鄧皇後》:“諸兄每讀經傳,輒下意難問。” 周壽昌 注補正:“下意,猶《禮》‘下氣怡色’之謂也。難問,辨難詰問也。”
(2).出主意;作決定。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政事》:“ 賈充 初定律令,與 羊祜 共咨太傅 鄭沖 …… 羊 曰:‘上意欲令小加弘潤。’ 沖 乃粗下意。”《梁書·元帝紀》:“﹝ 元帝 ﹞初生患眼, 高祖 自下意治之,遂盲一目,彌加愍愛。”《魏書·崔休傳》:“ 休 久在臺閣,明習典禮,每朝廷疑議,鹹取正焉。諸公鹹相謂曰:‘ 崔尚書 下意處,我不能異也。’”
(3).隨意。《醒世姻緣傳》第二七回:“下意的送二兩銀子,也不叫他住二日,就打發他家去了!”
“下意”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降低自己的姿态,表現出謙遜和順的态度。常見于古代文獻,如《漢書·蒯通傳》提到“未嘗卑節下意以求仕”,《後漢書》也提到“下意難問”,均體現虛心求教或自謙的姿态。
表示表達意見或做出決策。例如《世說新語》中記載的“上意欲令小加弘潤”,這裡的“下意”指提出具體建議或主張。
指未經深思熟慮的行為或态度。如《醒世姻緣傳》中“下意的送二兩銀子”,形容隨意、不刻意而為的舉動。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查字典、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
下意是一個常用的詞語,可以用來指表示出自己的内心所想或意願。
下意的拆分部首是一手,總筆畫數為7。
下意是由下和意兩個漢字組成的,下字表示在某個位置之下,表示内心的情感;意字則表示思考和意願。
下意的繁體字為「下意」。
在古代,下意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區别。
1. 他表面上看起來很平靜,但下意他對這個問題很在意。
2. 老師問他想參加哪個活動,他下意地搖了搖頭。
3. 老闆微笑着說出的話,背後是否有着另外的下意呢?
下意在不同的場合下可以與其他詞語組成不同的詞組、成語或者短語,如下意識、下意識反應、下意識地等。
與下意義相近的詞語包括:心思、想法、考慮等。
與下意義相反的詞語包括:表明、明示、外露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