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屈意;虛心和順。《漢書·蒯通傳》:“彼 東郭先生 、 梁石君 , 齊 之俊士也,隱居不嫁,未嘗卑節下意以求仕也。”《後漢書·皇後紀上·和熹鄧皇後》:“諸兄每讀經傳,輒下意難問。” 周壽昌 注補正:“下意,猶《禮》‘下氣怡色’之謂也。難問,辨難詰問也。”
(2).出主意;作決定。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政事》:“ 賈充 初定律令,與 羊祜 共咨太傅 鄭沖 …… 羊 曰:‘上意欲令小加弘潤。’ 沖 乃粗下意。”《梁書·元帝紀》:“﹝ 元帝 ﹞初生患眼, 高祖 自下意治之,遂盲一目,彌加愍愛。”《魏書·崔休傳》:“ 休 久在臺閣,明習典禮,每朝廷疑議,鹹取正焉。諸公鹹相謂曰:‘ 崔尚書 下意處,我不能異也。’”
(3).隨意。《醒世姻緣傳》第二七回:“下意的送二兩銀子,也不叫他住二日,就打發他家去了!”
“下意”在漢語中是一個多義詞,其具體含義需根據語境判斷,主要包含以下釋義:
一、謙遜待人的态度(常用義)
指放下身段、保持謙卑的心意,多用于描述對尊長或他人的恭敬态度。
例:《後漢書·和熹鄧皇後紀》載“每有宴會,諸姬貴人競自修整……後獨澹然,衣不飾彩,裳不加緣,上以為精煉,下意愈隆。”此處的“下意”即體現皇後對上的恭謹之心。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二、臣屬的谏言或民意(古義)
古代文獻中可指臣子向君主提出的建議,或泛指下層民衆的意願。
例:《漢書·賈誼傳》有“臣聞聖主言問其臣,而不自造事,故使人臣得畢其愚忠,唯陛下財幸以承天心。”其中“下意”隱含臣子進言之意。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三、現代引申:隱晦的暗示(較少用)
當代語境偶用于表示言語中未明說的深層意圖,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例:如“他話中有話,需細察其下意”,此處強調隱含的潛台詞。
來源:現代漢語語料庫(北京大學CCL語料庫)
權威參考說明:
“下意”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降低自己的姿态,表現出謙遜和順的态度。常見于古代文獻,如《漢書·蒯通傳》提到“未嘗卑節下意以求仕”,《後漢書》也提到“下意難問”,均體現虛心求教或自謙的姿态。
表示表達意見或做出決策。例如《世說新語》中記載的“上意欲令小加弘潤”,這裡的“下意”指提出具體建議或主張。
指未經深思熟慮的行為或态度。如《醒世姻緣傳》中“下意的送二兩銀子”,形容隨意、不刻意而為的舉動。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查字典、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
艾服奧薮百官圖詞不達意翠娥丹觜道府登聞都檢點多音字餌糕反青肥白肺腑交廢捐飛撾豐覇府闆俯領港渎供須絓言行政訴訟河渠宏淵滑旱冰檢駁見谕驕桀寄公金皿髻影積澤離晖柳緑桃紅廬君冒勢摹字牛刀割雞辟田千斤犍前卻瞧得起輕徐全員散解沙府水犀手太上醰醲騰逴天咫跳跶梯氣酒枉酷妄妖微質辒辌無士馬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