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标志。 章炳麟 《文學說例》:“前世箸述,其篇題多無義例。《和氏》、《盜跖》,以人名為符號;《馬蹏》、《駢拇》,以章首為揭櫫。”
(2).揭示;顯示。 ********* 《革命原起》:“蓋彼輩皆新從内地或 日本 來 歐 ……予於是乃揭櫫吾生平所懷抱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以號召之。” ********* 《民彜與政治》:“然代議政治之施行,又非可徒揭櫫其名,而渙汗大號於國人之前,遂以收厥成功者。”
“揭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嚴肅論述中,日常交流中可用“揭示”“闡明”等替代。如需更多例句,可參考、6提供的實際應用案例。
揭橥(jiē zhāi)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公開、宣布、公布。它通常用于指将某種信息、觀點或事實公之于衆,讓大家能夠知曉。
揭橥的部首是手(扌)和木(木),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4畫和4畫。
揭橥一詞最早出現于《詩經·小雅·揚之紀》一章中,被用來指用竹篾條固定門扇的方式。後來,揭橥逐漸演變為指示信息公開的意思。在繁體字中,揭橥被寫作「揭櫬」。
在古代,揭橥的寫法因不同的時期而有所變化。早期的揭橥寫法為「疌猺」,隨後演變為「疌摮」。到了隋朝和唐朝時期,揭橥的寫法變為「疌沼」。到了明代,揭橥的寫法統一為現代的「揭橥」。
1. 政府将在明天揭橥新的政策方針。
2. 公司在年會上揭橥了新的發展戰略。
3. 這本書揭橥了許多曆史的秘密。
揭橥作為動詞,可以與一些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彙,比如:
1. 揭橥聲明
2. 揭橥講話
3. 揭橥公告
近義詞:公布、宣布、披露
反義詞:隱瞞、保密、封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