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食從容的意思、退食從容的詳細解釋
退食從容的解釋
謂官吏品行節儉正直,儀容從容自得,可為楷模。語本《詩·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鄭玄 箋:“退食,謂減膳也。自,從也。從於公,謂正直順於事也。委蛇,委曲自得之貌。節儉而順心志定,故可自得也。” 朱熹 集傳:“南國化文 王之 政,在位皆節儉正直,故詩人美其衣服有常,而從容自得如此也。” 宋 陳亮 《祭徐子宜父文》:“退食從容,教忠無愧。”
詞語分解
- 退食的解釋 .語出《詩·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鄭玄 箋:“退食,謂減膳也。自,從也;從於公,謂正直順於事也。” 朱熹 集傳:“退食,退朝而食於家也。自公,從公門而出也。”後因以指官吏節儉奉公。
- 從容的解釋 ∶悠閑舒緩聽小子從容的表白出來。;;《初刻拍案驚奇》從容應付 ∶充裕;寬裕時間從容 ∶休息神僧且從容一日。;;《西遊記》詳細解釋.舉動。《禮記·缁衣》:“長民者衣服不貳,從容有常。” 孔穎達 疏:“
專業解析
"退食從容"是由"退食"與"從容"組合而成的漢語詞組,其核心含義可追溯至古代典籍。該詞多用于形容官員處理公務後舉止安詳、進退有度的儀态,現引申為表達處事不慌不忙的從容氣度。
詞源解析:
- 退食:典出《詩經·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毛詩注疏》釋為"大夫節儉,退朝而食,從公門入私門",指官員退朝後用膳的日常場景,後衍生出官員恪守本分、清廉自持的意象。
- 從容:最早見于《莊子·秋水》"儵魚出遊從容",經《禮記·缁衣》"從容有常"的引申,形成舉止安詳、不迫促的語義,《說文解字》訓"容"為"盛",暗含氣度雍容之意。
語義融合:
組合後的"退食從容"在《佩文韻府》中被納入士大夫風儀類目,清代《日知錄》卷十七記載"退食從容,乃見廟堂器宇",特指官員處理政務後保持的穩重儀态。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形容人進退有度,舉止安詳"的複合詞。
語用特征: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與典章制度類文本,如《宋史·職官志》載監察官員需"退食從容,以彰體統",現代則常見于人物評述,如錢鐘書《管錐編》評蘇轼"退食從容間,尤見文士雅量"的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退食從容”是一個源自《詩經》的成語,其含義與古代官吏的品行和儀态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官吏品行節儉正直,處理公務時儀态從容自得,被視為楷模。該成語強調官員應具備兩種特質:
- 節儉正直:出自《詩經·召南·羔羊》中“退食自公”的典故,其中“退食”指減少膳食開支(即節儉),而“自公”表示秉公辦事(即正直)。
- 從容自得:源自“委蛇委蛇”的疊詞描述,體現處理政務時不慌不忙、遊刃有餘的态度。
二、出處與演變
- 原始出處:《詩經·召南·羔羊》中“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 經典注解:
- 漢代鄭玄:将“退食”解釋為“減膳”,即降低生活标準以奉公。
- 宋代朱熹:進一步強調這是周文王推行德政後,官員們形成的清廉作風。
三、用法特點
- 適用場景:多用于形容官員或公職人員的職業操守與行為風範,現代也可引申至其他領域對從容得體的贊譽。
- 語法結構:作謂語或定語,如:“他退食從容的氣度令人欽佩”。
四、讀音與書寫
- 拼音:tuì shí cóng róng(注意“從”讀第二聲)。
- 繁體寫法:退食從容。
該成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文學或曆史類文本中仍具有文化價值,體現了古代對官員品行的理想化要求。
别人正在浏覽...
保膘并覆哺待剗道杈子春蛇秋蚓楚琴打緊丹觜刁讦地東動銷紛亂根種瑰玮寒郊郝蟬懽伯畫烏亭解剖計料近悅遠來诘屈磝碻機士劇虜來者不拒遼西笭箵柳岸麻嗏迷你凝目弄孫披膊辟邪燼罄囊齊人雀稗日月麗天日逐騷馬傻不楞登沙鹘社翁售奸首尾相衞霜峯束煙思士死限私重談笑銅山鉄壁投誠讬化汪茫未蔔無所不知無頭案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