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背的意思、棄背的詳細解釋
棄背的解釋
(1).死亡的婉詞。多用于尊親。 晉 王羲之 《雜帖一》:“ 周嫂 棄背,再周忌日,大服終此晦,感摧傷悼。”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終制》:“先夫人棄背之時……棺器率薄,藏内無塼。”
(2).抛棄,離棄。 唐 白居易 《太行路》詩:“與君結髮未五載,豈期牛女為參商。古稱色衰相棄背,當時美人猶怨悔。” 唐 白居易 《得景娶妻三年無子舅姑将出之訴雲歸無所從》:“承家不嗣,禮許仳離。去室無歸,義難棄背。”
詞語分解
- 棄的解釋 棄 ì 舍去,扔掉:抛棄。遺棄。棄權。棄市(古代在鬧市執行死刑,并将屍體暴露街頭)。棄世(超出世俗或指去世)。棄養(父母死亡的婉辭)。棄置不顧。棄瑕錄用。 取 筆畫數:; 部首:廾; 筆順編號:
- 背的解釋 背 è 人體後面從肩到腰的部分:背脊。背包。背影。 物體的後面或反面:背面。刀背。背後。背景。 用背部對着,與“向”相對:背光。人心向背。 向相反的方向:背地性(植物向上生長的性質)。背道而馳。 避開
網絡擴展解釋
“棄背”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1.委婉指代尊親去世
- 這是“棄背”最常見的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中,表達對長輩或尊敬之人離世的含蓄說法。例如:
- 晉代王羲之在書信中寫道:“周嫂棄背,再周忌日”,指周嫂去世兩周年忌日。
- 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提到“先夫人棄背之時”,即母親去世之際。
2.表示抛棄、離棄的行為
- 唐代以後逐漸出現此含義,多用于人際關系中單方面的背棄。例如:
- 白居易《太行路》詩雲:“古稱色衰相棄背”,指因容顔老去而被伴侶抛棄。
- 白居易另一判例文提到“義難棄背”,強調不應輕易背棄無家可歸者。
補充說明:
- 與“背棄”的區别:兩者都有離棄之意,但“背棄”(bèi qì)更強調“違背承諾”,如毀約或放棄責任,常見于現代漢語;而“棄背”側重單方面斷絕關系,且多含古典色彩。
- 使用場景:現代語境中,“棄背”已不常用,多出現在古籍或仿古文學作品中。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建議根據具體語境選擇“去世”“離棄”等更易懂的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棄背》的意思
《棄背》一詞指的是摒棄背後的意思,意味着放棄隱藏的用心或背後所隱含的意圖。
拆分部首和筆畫
《棄背》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弓”和“月”,其中“弓”是它的偏旁部首。它的總計筆畫數是10畫。
來源
《棄背》一詞的源自于中國古代的文化背景。在古代,人們相信背後之意或者背後的動機往往比表面所看到的更為重要。因此,這個詞的出現也是為了提醒人們要警惕别人背後的意圖。
繁體
《棄背》的繁體字為「棄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與現代有所不同。《棄背》的古時候的寫法是「廑背」。這種寫法在漢字的進化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了現代的寫法。
例句
1. 他知道這個計劃背後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所以果斷選擇了棄背。
2. 這項決定看似慷慨大度,其實背後隱藏了各種私心,我們絕不能輕易相信,必須要棄背。
組詞
組詞示例:棄權、背叛、背離、背景、棄置。
近義詞
近義詞示例:放棄、不屑、抛棄、遺棄。
反義詞
反義詞示例:承擔、堅持、信任、忠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