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偏記 ”。
“偏紀”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偏紀”亦作“偏記”,是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雜述》中提出的史書分類概念。他将史書分為編年、紀傳二體之外的十種流派,其中“偏紀”指記錄近事的短篇史書,例如:
這類文獻多聚焦特定事件或人物,篇幅較短,屬于非官方的曆史記錄。
在文學作品中,“偏紀”可引申為“最憶”或“特别深刻的記憶”。例如前蜀魏承班《黃鐘樂》詞中“偏記同歡秋月低”,即用“偏記”表達對往事的深切懷念。
“偏”在此處意為“側重、偏向”,“紀”通“記”,指記錄。因此“偏紀”字面可理解為“側重某一方面的記載”。需注意該詞現代使用頻率極低,多出現在古籍或學術讨論中。
偏紀(piān jì)是一個漢字詞語,指偏離正常标準的行為或行事偏頗。
偏紀的拆分部首是“亻”(人字旁)和“纟”(糸字旁)。它總共包含了10個筆畫。
偏紀一詞來自于古代的篆書字形,篆書字形是漢字發展的一種形态。偏紀在古代篆書中的寫法較為複雜,隨着時間的演變逐漸簡化為今天的樣子。
偏紀的繁體字為「偏紀」。
在古代漢字的發展過程中,偏紀的字形可能與今天的稍有不同。然而,在沒有更具體的曆史背景信息的情況下,無法給出确切的古漢字寫法。
1. 他的研究偏紀了,沒有考慮到所有的因素。
2. 某些媒體對這個事情報道偏紀,沒有客觀的角度。
1. 偏離:指行為、思想等不按照正常标準、規範。
2. 偏頗:指觀點、态度等不公正,有偏見。
3. 偏見:指對某些人或事物的片面、偏頗看法。
1. 偏差
2. 偏向
3. 偏心
1. 合紀
2. 正紀
3. 符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