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記功的碑文或其他石刻文字。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封禅》:“及 揚雄 《劇秦》, 班固 《典引》,事非鐫石,而體因紀禪。” 明 李贽 《初潭集·相臣》:“ 張丞相 見事常遲,數日之後,必當有悔,若復來徵文,當引視鐫石,告以聞上可也。”
“镌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引申義和文獻用例三個層面綜合解釋:
“镌”指雕刻、鑿刻(),如“镌刻”“镌碑”;“石”即石頭。組合後,“镌石”字面意為在石頭上雕刻文字或圖案,例如《淮南子·本經》中的“镌山石”即描述鑿刻山石的行為。
比喻深刻剖析
作為成語時,“镌石”引申為對事物進行深入思考和剖析,強調像刻石般留下深刻印記()。
指石刻文獻
在古籍中,“镌石”常指記功的碑文或其他石刻文字。例如南朝劉勰《文心雕龍·封禅》提到“事非镌石,而體因紀禅”,指未刻石但文體類似紀功碑文。
“镌石”兼具具體行為(雕刻)與抽象意義(深刻銘記或批判性記錄),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文化内涵與中國古代石刻傳統密切相關,常用于文學、曆史文獻中。
《镌石》是一個漢語詞彙,既可以做動詞,也可以做名詞使用。在不同的語境中,它有不同的意思。镌石的意思包括刻寫于石上、刻劃文字、雕刻石頭等等。
拆分部首和筆畫:《镌石》的字形結構由兩個部首組成,在現代漢字中,可拆分為"金"和"刀"這兩個部首。它總共有14個筆畫。
來源:《镌石》一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周禮·秋官司寇》中。在古代,镌石通常用于刻寫文字,記錄曆史事件、紀念人物和傳承智慧。
繁體字:繁體字的寫法為「鐫石」。繁體字更接近于古代漢字的形态,一般在台灣、香港等地使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相較于現代的簡化字,古字體更複雜,字形組合更為豐富。以《镌石》為例,它的古字體寫法則為「鎸石」。
例句:1. 他用鎸石的技藝将這句詩刻在了渾圓的石碑上。
組詞:镌刻、石碑、刻劃、雕刻。
近義詞:刻石、銘刻、雕琢。
反義詞:抹痕、擦除、磨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