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民衆的聽聞。《書·泰誓中》:“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2).引申指民衆的輿論。 晉 袁宏 《後漢紀·桓帝紀下》:“處士 豫章 徐稚 ……德行純備,著于民聽。”《宋書·武帝紀下》:“其有獄訟虧濫,改刑乖愆,傷化擾治,未允民聽者,皆當具以事聞。” 南朝 梁 江淹 《為蕭骠騎讓豫司二州表》:“雖仄影毗道,徇身贊德,朝徽不昭,民聽具溢,豈非性力知限,鑒度有崖。”
(3).民衆聽從。《左傳·桓公二年》:“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聽。” 宋 葉適 《淮西論鐵錢五事狀》:“臣竊以錢文宜一,輕重大小宜均,則6*民聽不疑,行用不惑。”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民聽漢語 快速查詢。
“民聽”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民衆的聽聞
指百姓的所見所聞,強調信息在民間的傳播與接收。如《尚書·泰誓中》記載:“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意為上天通過民衆的視聽來感知人間(,)。
民衆的輿論
引申為百姓的集體意見或社會評價。例如《後漢紀》提到徐稚“德行純備,著于民聽”,即其品德被民衆廣泛稱道(,)。
民衆的服從
少數文獻指出“民聽”也指百姓對政令的聽從,如《宋書》提及政令需“允民聽”(,)。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典故或完整文獻,可參考《尚書》《後漢紀》等古籍原文。
《民聽》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以人民作為參考對象或回饋對象。它強調了尊重人民的意見、需求和聲音。
《民聽》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民",右邊的部首是"耳"。它總共有7個筆畫。
《民聽》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中,由漢代曆史學家司馬遷創造。它出自《項羽本紀》:“面镖未進,請籌謀。”司馬遷用了“民聽”來表示需要聽取人民的意見和建議。
《民聽》的繁體字為「民聽」。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可以将《民聽》寫作「民聽」或「民聼」。
政府開展了一系列民聽活動,以了解人民的需求和意見。
民意、民主、民心、民衆
傾聽、聽從、聽取
置若罔聞、不理不睬、不見不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