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tylistic rules and layout]∶著作的編寫格式;文章的組織形式;編輯部或印刷所對于拼法、大寫、标點、排印和版面所遵循的習慣
(2) [guiding principle and detail rules]∶綱領與細則
(3) [rule]∶辦事的規矩
(1).著作的編寫格式;文章的組織形式。《宋書·傅隆傳》:“ 漢 興,始徵召故老,搜集殘文,其體例紕繆,首尾脫落,難可詳論。” 清 恽敬 《答來卿書》:“而其用意用法之巧勝,有不可勝求者,略舉數篇,以為體例。” 王鵬運 《<彊邨詞>序》:“拙集既用《味梨集》體例,則《春明花事》諸詞,其題目拟《金明池》下書《扇子湖荷花》,題序則另行低一格,而去其‘第一’、‘第二’等字,似較大方。”
(2).綱領制度和内容細則。《晉書·李重傳》:“臣以革法創制,當先盡開塞利害之理,舉而錯之,使體例大通而無否滞亦未易故也。”
(3).成規;慣列。 宋 蘇轼 《相度準備赈濟第一狀》:“欲乞檢會去年體例,更賜加數。” 元 馬緻遠 《陳抟高卧》第三折:“無那舞蹈揚塵體例,隻打個稽首權充拜禮。” 郭沫若 《今昔集·論儒家的發生》:“ 正考父 的《鼎銘》是法誡語,不合體例,不能認為它是真的。”
“體例”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著作、文章或制度的結構與組織形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著作的編寫格式或文章的組織形式
指書籍、文章在内容編排、章節劃分、标點使用等方面的規範。例如,學術論文可能包含摘要、正文、參考文獻等固定模塊,這種結構即屬于體例。
綱領制度與内容細則
涉及制度或法規的框架性設計,如《晉書》提到“體例大通而無否滞”,強調通過明确規則實現制度順暢運行。
成規或慣例
指約定俗成的辦事規矩,例如宋代蘇轼提及“檢會去年體例”,即沿用過去的慣例處理事務。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案例,可參考《宋書》《晉書》等文獻來源。
《體例》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組織或者安排的方式、方法。它可以用來形容事物的安排、規範或者程式。
《體》字的部首是“亻”,屬于人類形體部;它的筆畫數是7。
《例》字的部首是“亻”,屬于人類形體部;它的筆畫數是8。
《體例》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莊子·彭祖》這篇文章中,文中提到:“湯問于武丁曰:‘體而無象,行而無名,天地之體式奈何?’”後來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意思。
《體例》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體例」。
在古代漢字中,《體》字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它的形狀更加接近人體的輪廓,字形更為簡單。而《例》字在古代寫法中也有所變化,結構更加規整,整體呈現方正的形狀。
1.這本書的章節安排得非常清晰,體例很合理。
2.公司要求員工按照規定的體例進行工作,以确保工作效率。
1.體制:指組織或者制度的安排。
2.體驗:指通過親身經曆來感受或者了解事物。
近義詞:方式、方法、規範。
反義詞:混亂、無序、不規範。
【别人正在浏覽】